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耕”新记——从春耕看“梨树模式”的成效与启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9:29:00    

机声隆隆,春耕启幕。

如何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既守住生态底色又捧出更多“金穗穗”?当秸秆覆盖的田垄上种下丰收的种子,当免耕播种机的辙印不断延伸,这场始于一个东北小城的耕作革命,正为吉林黑土地的永续利用书写着答案。

从30亩到8000万亩的生态觉醒

春耕时节,地处黄金玉米带的梨树县田间地头一片忙碌。

近一段时间,梨树县联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连和都在地里忙活着。“用这‘梨树模式’第九年了,这‘不翻地、盖秸秆’的法子,咱黑土地认。”他说。

“梨树模式”在赵连和的田里扎根八年,见证着黑土地由“硬”变“软”的蜕变。最初板结发硬的耕层,如今成了能攥出油的“海绵”,渐渐变暄了;曾经绝迹的蚯蚓,成了田垄间最活跃的“原住民”,土地又焕发了新生机。这场始于合作社的耕作“革命”,早已从最初的30亩试验田蜕变为千万亩农田的绿色实践。在松辽平原腹地,8000万亩实施“梨树模式”的耕地织就生态防护网:减少水土流失80%,耕层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土壤含水量增加20%—40%,土壤有机质储量每公顷年均增长0.1%—0.3%。

中国科学院数据显示,连续十年实施“梨树模式”的地块,土壤保肥能力增强30%,化肥用量减少18%,农药喷施次数从3次降至1.5次,白色污染减轻40%。

这些数据勾勒出“梨树模式”的本质:它不仅是耕作技术的革新,更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构——通过秸秆还田构建碳汇通道,以免耕技术守护生物多样性,用自然规律替代化学干预,实现了“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的深度统一。

自2015年成立合作社,耕耘黑土十年,赵连和的心里有本生态账:秸秆还田每亩省了60元整地钱,少打两遍药省30元,增产的玉米能多卖150元。他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是黑土里越来越多的蚯蚓孔,是暴雨天不再翻涌浑黄泥浆的垄沟,是春耕时节不再扬起满天的风沙。

如今,黑土地正以可量化的生态指标,彰显着“梨树模式”的生态红利。

从“碎田难耕”到“大田智管”的“梨树”解法

在梨树县蔡家镇凤芝家庭农场的机库里,“这是为‘梨树模式’量身定制的‘家伙事儿’。‘突突突’走一趟,秸秆归行、条带耕作、精量下种、施肥全办妥。”负责人刘凤芝拍着一台免耕播种机的机身笑着说。作为首批“尝鲜者”,农场的这几台农机已经历多次迭代升级,效率比老法子快很多、好很多,一亩地能省80块钱!

这种“农机跟着农技走”的创新路径,成为“梨树模式”技术迭代的鲜活注脚,也让“梨树模式”更快地从试验田走向大田。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表示,从早期秸秆覆盖地温低、土壤板结堵塞的难题,到现在的多功能一体化复式作业智能化装备批量下线,“梨树模式”正通过持续的本土化创新,转化为田间地头的丰收实效。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梨树模式”的“升级密码”还藏在田间的新变化里——

如今的“梨树模式”,已“进化”出4种“基础款”耕作模式,还配上了“秸秆科学离田”“粪肥堆沤还田”,组成能实现种养循环的“4+2模式”,让土地越种越“滋润”。

实践表明,一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绝非单一要素所能成就——它既依赖于核心农艺技术的迭代突破,也离不开配套装备技术的协同适配,更需要生产组织模式的系统性创新作为桥梁。

梨树县的创新实践,将分散地块整合为规模化经营单元的探索成效凸显。该模式以成本保障、产量保障为核心,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种植技术标准和田间管理流程,成功打造单个面积达300公顷的集中连片耕作单元,实现从“碎片化经营”到“集约化发展”的关键跨越。

有专家指出,这种将技术集成与生产组织方式创新相结合的做法,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又蹚出了一条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协同推进的新路径,为东北黑土地规模化保护利用提供示范样本。

从“梨树模式”的进阶路径可见,秸秆覆盖免耕技术的成熟解决了“怎么种”的技术问题,免耕播种机的本地化突破攻克了“用什么种”的装备瓶颈,而“双保全统”托管模式的创新则打通了“如何规模化推广”的制度堵点。

技术、装备与制度的协同创新体系,让“梨树模式”真正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现代农业发展范式升级。

藏粮于地的“双赢答卷”

站在粮食安全的维度审视,“梨树模式”的综合价值更显厚重。在东北黑土核心区,我省3283万亩推广田实测显示,应用该模式的地块较传统耕作亩均增产10%以上,秸秆覆盖还田还减少了化肥投入与耕作损耗。

当免耕播种守护了土层结构,粮食产能的“看得见增长”与耕地产出的“摸得着红利”,正成为端稳“中国饭碗”的双重保障。

在东丰县新巨强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田里,免耕播种技术的成效展现得淋漓尽致:秸秆覆盖的地表如铺上“防护毯”,拨开秸秆是黝黑发亮的耕层,手指轻捏便碎成绒状。“以前下雨怕冲地,刮风怕起沙,现在秸秆盖住地,土没冲走,肥也留住了。”合作社负责人赵新凯蹲下身,抓起一把松软的黑土,秸秆腐殖质的气息混着泥土潮气扑面而来。

在这片“跑水跑土跑肥”的坡地,“梨树模式”正改写着“靠天收”的宿命。去年,合作社每公顷玉米产量达2.5万斤。传统认知里“薄地难高产”的定论被打破,良纯村的实践印证:即便在生态脆弱的半山区,科技赋能也能让“流失的黑土”重新聚集成“丰收的底气”。

从田垄间的微观变化到整片大地的色调转变,“梨树模式”用看得见的土壤蜕变,勾勒出地力提升与产能跃升并行的绿色发展轨迹。

这些变化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对土地的敬畏,终将转化为可持续的馈赠。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在田间观察时所言:“‘梨树模式’的成功,证明农业生产可以不走‘掠夺式开发’的老路,可以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当我们学会与土地对话,土壤便会用更丰硕的收成回应。”


作者:毕玮琳 陈沫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

相关文章

  • AI的两面,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拥抱未来 设想一下你的AI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比如,回复了一条微信“周一下午三点开会”,手机自动创建日历事件予以提醒。又或者,用AI工具几分钟交付多种风格的方案,不再需要熬夜改PPT。再或者,成为一名AI短视频博主,用自己的创意结合AI能力,轻松实现就业创业。AI深度赋能的山东港口青岛港件杂货纸浆全流程自动化码
  • 【一线观察】沧州:引资金 育平台 推动产业向新向强 锚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沧州市引资金、育平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沧州巨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200套中重卡车专用离合器总成刚刚下线,即将出口国外。这款产品融合大数据和北斗导航技术,无需人工干预就能精准判断最佳换挡时机,一举打破自动挡重卡坡载打滑技术垄断,实现国
  • 从供应商到控股方!建龙微纳拟收购下游企业控制权,加码布局氢能源赛道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磊彬】近日,河南上市公司建龙微纳发布公告,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受让股权的方式取得上海汉兴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兴能源)不少于51%的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后,建龙微纳将成为汉兴能源的控股股东。如果收购汉兴能源控股权成功,将会为建龙微纳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6月27日,建龙微
  • 安森美AI数据中心系统方案指南上线 全面支持助力能耗优化与绿色转型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AI数据中心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智能电源和智能感知技术的领先企业安森美公司依托领先的碳化硅(SiC)技术,以功率器件、智能功率级模块等核心产品,打造了一系列针对AI数据中心的高功率密度电源解决方案,并发布了《AI数据中心系统方案指南》(AI Data Center S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锚定科创最前沿 为数字产业育高层次人才 以科技创新领航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加强新兴产业所需的复合型数字技术人才供给迫在眉睫。近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设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信大)。这意味着,深信大将担负起为大湾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数字技术应用
  • 大学上新29种专业!来认识蓄势起飞的“未来科技显眼包” 2025年高考刚刚结束,家长和考生的注意力转向志愿填报以及专业选择上。教育部最近公布今年高校招生将新增29种新专业,其中,多学科交叉融合,人工智能的加入都是大势所趋。今天为你介绍蓄势起飞的“未来科技显眼包”——“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专业新在哪儿?低空技术与工程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是集多
  • 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 | AI赋能,手机直连卫星有多强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6月9日讯(记者赵娜 段美嘉 郭雅雯 李全)在6月9日开赛的雄安空天信息创新技术大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通信团队展示了高动态场景手机直连卫星技术。这项技术有何创新之处?简单来说,高动态场景手机直连卫星技术可以让普通手机在高铁、飞机等超高速移动场景下(时速超500公里),不用链接地
  • 27年拼搏 他只愿农民“粮满仓” 1998年从盐城农校农学专业中专毕业后,他带着“让农民朋友们种好粮、过上好日子”的初心,扎根基层农技推广一线整整27年,先后主持实施省部级重大农业项目30多个。他就是今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滨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健。“没有什么追求,比奉献‘三农’更有意义”刚刚毕业的那一年,刘健跟着农业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