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曲艺:把“根”扎进生活沃土 把“乐”埋在百姓心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05:35:00    

【舞台艺术众家议】

作者:冯巩(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

今年恰逢中国曲协开展“送欢笑”文艺惠民服务二十周年。二十年不是简单的时间累积,而是一代又一代曲艺人用汗水俯身基层的接力,是用笑声浸润心灵的传承,更是让曲艺之花扎根人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曲艺界向来有着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大我”的优良传统。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相声大家常宝堃先生,抗战时期就创作出了《牙粉袋》,辛辣地讽刺了日伪统治时期的黑暗,用笑声唤醒民众,生动诠释了相声不只是“逗乐儿”的手艺,更是“鼓劲儿”的武器。陕北说书大家韩起祥先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革命的三弦战士”,背着一把三弦走遍了陕北的山梁沟峁,激励乡亲们“挺直腰杆活”,一生创作和改编的书目有500多部。被称作“平民相声艺术家”的马三立先生,通过在经典作品《买猴儿》中塑造“马大哈”这个人物,对官僚主义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讽刺。年近八旬的他依然创作表演了《似曾相识的人》,在笑声中传递出曲艺人的社会担当。评书艺术大家刘兰芳先生曾说:“我讲岳飞,不只靠书本上的‘忠孝节义’,得让老乡们听出咱中国人的骨气!”老一辈曲艺家以时代之伟大成就艺术之精湛,留下了曲艺人在不同年代的光辉印迹。近二十年来,曲艺界面对新的时代,传承前辈艺术家精神,始终将崇德尚艺作为价值追求,推出《甲方乙方》《没那么简单》《时代三人行》《“幸福”共享》等优秀作品,将作品送到全国各地,推上央视春晚、百花迎春、“艺苑撷英”等舞台,在收获欢笑的同时,演绎人们的新观念、生活的新变化,成为生动的时代注脚。

无数曲艺前辈用他们的亲身故事告诉我们,“扎根人民”不是口号,而是融在百姓中间的情怀。他们的故事没有“高高在上”的艺术范儿,只有实实在在深入百姓生活的烟火气。被誉为“金嗓歌王”的京韵大鼓大家骆玉笙先生曾收到一位观众来信,提到《四世同堂》中有两个字唱得不对,她读后非常感动,马上重新录音并在后来的演出中加以改正。她曾说:“只有唱人民的事儿,才能有艺术的魂儿。”快板书大家李润杰先生说:“快板书的魂儿在‘快’,快的不光是节奏,更是快捷地反映百姓生活,让人民心里有热乎劲儿!”为了创作《抗洪凯歌》,他跟着抗洪大军在子牙河大堤一起扛沙袋,把“人在堤在”编成了铿锵有力的快板唱词。把“武老二”唱遍全国的山东快书大家高元钧先生,曾跟着战士在朝鲜战场上爬冰卧雪,蹲在战壕里听战士讲战斗故事,创演出《一车高粱米》等经典段子。他常说:“山东快书的范儿在‘武’、魂儿在‘情’。”在这二十年的“送欢笑”文艺惠民服务中,也体现着曲艺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深厚情感。2014年,由姜昆、戴志诚、鞠萍等人组成“送欢笑”小分队登上江苏灌云县开山岛“夫妻哨”,为“时代楷模”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举办了仅有两名观众的慰问演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演员加入“送欢笑”的队伍,他们不再一味追求舞台上的光鲜亮丽,而是更愿意在生活中找寻艺术真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扎根”的精髓,他们的身影成为当下曲艺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正是在扎根生活的艺术实践中,曲艺艺术不断继承着、创新着。把相声从“撂地摊儿”带上大雅之堂的相声大家侯宝林先生,一生推动相声改革,和老舍、吴晓铃、常宝霆、孙玉奎等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净化语言、反映当下,使相声为人民服务,成为新中国相声创新发展的源头。评书大家袁阔成先生一生致力于语言的改革,把传统评书从“半文半白”说成了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使评书艺术走进千家万户。他把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说成“提前备好的‘小妙招’”,把张飞的“莽撞”说成“愣头青的可爱”。我的恩师马季先生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深入百姓生活,努力演新创新”。他一生创作出了300多段深入人心的相声作品,他在中国乒乓球首次获得世界冠军后第一时间创作了《三比零》,在粉碎“四人帮”后迅速创作了《白骨精现形记》,在改革开放后又创作了《五官争功》《一个推销员》……开创了相声艺术的一代新风。今天,曲艺的创新也从“舞台”搬到了“云端”,苏州评弹融入流行音乐,让吴侬软语唱出青春潮音;网络评书接入实时弹幕,让古典话本唠出互动新语……如姜昆先生所说,“曲艺创新不是‘离经叛道’,而是让老艺术穿上新衣裳,走到更广阔的生活里去”。只要与人民同频、与时代共振,传统曲艺就能永远“活”在当下,就会一直“火”向未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就是生活的烟火气,就是人民的心里话。唯有迈步走向更加偏远的村落、更加壮丽的高原、更加辽阔的边疆,像老一辈曲艺家那样,用真心“唱”出百姓心声,用脚步“走”出时代传奇,把“根”深深扎进生活的沃土,把“乐”徐徐送进百姓的心田,才能让曲艺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0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 曲艺:把“根”扎进生活沃土 把“乐”埋在百姓心田 【舞台艺术众家议】作者:冯巩(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今年恰逢中国曲协开展“送欢笑”文艺惠民服务二十周年。二十年不是简单的时间累积,而是一代又一代曲艺人用汗水俯身基层的接力,是用笑声浸润心灵的传承,更是让曲艺之花扎根人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曲艺界向来有着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大
  • 大敦煌·艺术馆丨曹瀚:艺术创作的无垠苍穹 记得蒋勋在他的《美的沉思》一书中说“人的生存,有不同阶段的自由向往。‘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这多年之后,我才开始领悟我梦想的自由,其实是审美上的自由。生命的丰饶与深厚,其实是奠基于审美之上的。很难想象一个远离了审美自由的生命是能够很好成长和人格健全的。哲学家将人生分为四种
  • 艺术评论丨窑火不息——七十年陶瓷艺术研究的传承与突围 文/李成琨远宏和许大海两位老师合撰的《陶瓷艺术研究七十年(1949-2019)综述》一文,至今仍予人常读常新之感。这篇文章的发表,让我们看到中国陶瓷从传统匠艺到现代学科的蜕变之路。七十年间,学者们以器物为舟、以方法为桨,在历史长河中溯流而上,又借跨学科之风破浪前行。这篇文章提醒我们,陶瓷艺术研究既是
  • “遗”彩纷呈!海口“非遗盛宴”邀您赴约 【来源:海口日报】6月14日,“非遗拾光·漫游椰城”2025海口非遗艺术月在美兰区东坡老码头正式启幕。活动将持续至7月6日,期间将举办多场非遗体验活动,通过动态展演、创意展览、互动市集、手作体验等丰富形式,展现非遗独特魅力,为市民游客打造一场家门口的“非遗盛宴”。6月14日,海口非遗艺术月在东坡老码
  • 56场展览+800场活动!年代美术馆10周年展浓缩中国当代艺术40年 潮新闻客户端 黄俊娴6月6日,温州年代美术馆十周年特别邀请展隆重开幕。展览集结余友涵、菅木志雄、黄锐、马可鲁、朱金石、沈忱、谭平、陈墙、金日龙、刘庆和、冯良鸿、孟禄丁、黄渊青、陈淑霞、尹朝阳、邬建安16位当代艺术家作品,展览涵盖50、60、70、80后重要艺术家,展览是“年代十年”的回顾,也是年代艺
  • 水利景区美如画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肯斯瓦特景区位于玛纳斯河中游,依托肯斯瓦特水库打造,处于S101百里丹霞旅游风景道上。景区四周群山环抱,湖水蜿蜒于赤壁丹霞的群山峻岭之间,山水赤碧交映,风景如画。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加强景区周边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为周边村民
  • 消费新场景 发展新动能丨在廊坊,藏着一座会“造梦”的城 白日是剧场,入夜是梦境,它独特的造梦气质,为每位到访者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幻境,它就是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它像一本打开的书,四个篇章引人入胜,“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是解构经典的诗意狂想,水云间文化商街是人文烟火气的国风画卷,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是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之地,水云宿集则是让梦落脚的温柔
  • 塞北高原亮起护航灯 陕北仲夏,包西铁路上满载“乌金”的列车呼啸而过。5月23日,在大保当站区,随着电力工程师最后一次合闸测试,困扰站区的用电难题终于化解。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绥德工电段电力车间主任张彬彬擦去额头的汗水,向站区负责人郑重承诺:“现在可以放心用电了!”作为连接神大、包西两条干线,衔接6家专用线的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