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艺术评论丨窑火不息——七十年陶瓷艺术研究的传承与突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6:33:00    

文/李成琨

远宏和许大海两位老师合撰的《陶瓷艺术研究七十年(1949-2019)综述》一文,至今仍予人常读常新之感。这篇文章的发表,让我们看到中国陶瓷从传统匠艺到现代学科的蜕变之路。七十年间,学者们以器物为舟、以方法为桨,在历史长河中溯流而上,又借跨学科之风破浪前行。这篇文章提醒我们,陶瓷艺术研究既是守护文明根脉的使命,亦是探索未来可能的实验场。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如何让古老窑火焕发新生,仍是学界与社会的共同课题。

初读《陶瓷艺术研究七十年(1949—2019)》一文,我仿佛触摸到一块块碎瓷片——它们冰冷、坚硬,却在历史长河中折射出灼热的文明之光。作为一位对传统工艺充满好奇的读者,这篇文章让我重新思考:陶瓷究竟是什么?是实用器物,是艺术符号,还是文明基因的载体?作者以七十年的学术脉络为经纬,编织出一张跨越时空的网,而我的思绪则在这张网上跳跃,试图寻找个人与历史的共鸣点。

断裂与延续:对“传统”的再定义

文章中反复提及的“窑址考古”与“现代陶艺”,恰似景德镇御窑遗址的时空叠影——龙珠阁下埋着明代的碎瓷残片,而百米外的陶艺工作室里,电动拉坯机的嗡鸣正裹挟着新鲜泥浆旋转。考古探方中层层累积的文明密码,与当代陶艺家刻意保留的残缺肌理,在平行的时空里彼此凝视。这种静默的对话揭示了一个真相:传统并非博物馆玻璃柜中的标本,而是窑火中不断熔毁与重生的活体。

作者梳理的“建国瓷”案例尤其令我动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陶瓷设计,既承载着“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想,又试图在传统纹样中寻找民族自信。这恰恰映射了中国现代化的缩影:我们如何在“破旧立新”的浪潮中,既不被传统束缚,又不沦为西方审美的附庸?文章中提到的梅健鹰、张守智等人,以青花瓷的现代转化给出了答案——他们用传统技法勾勒新时代的轮廓,让“中国白”成为世界认识东方美学的窗口。

这让我反思当下热议的“国潮”现象。今天的年轻设计师是否也在重复相似的道路?当故宫文创将珐琅彩印上手机壳,当敦煌壁画成为球鞋图案,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或许,文章中强调的“窑系”概念可以提供一个思路:传统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从泥土到火焰的完整生态链。只有深挖技艺背后的文化逻辑,才能避免“非遗”沦为空洞的文化表演。

方法的困境:在科学与诗意之间

文中列举的十余类研究视角,让我联想到人类认知陶瓷的两极:科学家的精密仪器与匠人的指尖温度。周仁用光谱分析宋代青瓷的釉料成分,陈万里用脚步丈量南北窑址的分布——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研究路径,实则构成了陶瓷研究的“一体两面”。但作为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学生,我始终困惑:当我们将陶瓷切片放入电子显微镜,当窑火的温度被换算成氧化曲线,那些隐藏在器物中的诗意是否会消散?文章提到吕品昌对“缺陷肌理”的审美化探索,或许提供了一种调和路径,科学揭示物质规律,而艺术拯救感性经验。就像钧窑的“窑变”本是一场烧制事故,却因宋人对残缺之美的领悟,成就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哲学。

个体的困境:在宏大叙事中寻找“人”

文章中密密麻麻的学者名录与文献索引,像一座由学术成果筑起的金字塔。但在辉煌的集体叙事背后,我试图寻找那些被遗忘的个体面孔:那些在窑厂记录火候的匠人,那些在实验室调试釉料的技工,那些在偏远村落守护古法的传承者……

作者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我联想到云南建水紫陶的现状。当地政府将制陶列为旅游项目,老匠人却抱怨:“年轻人只学拉坯拍照,不肯花三年练磨刀”。这种割裂揭示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脱节:我们擅长用文章定义“文化价值”,却常忽视技艺存活的血肉根基。正如文章中强调的“生态学方法”,或许真正的保护不是将陶瓷封入博物馆,而是重建一个能让匠人自由呼吸的生态。

这让我重新审视“研究”的意义。当我们在书斋中讨论“全球化语境下的陶瓷艺术”时,景德镇陶溪川的年轻陶艺家正通过直播向世界销售作品;当学者争论“官窑与民窑的等级差异”时,云南傣族制陶女仍在用脚蹬转轮延续千年古法。学术研究不应是单向的“定义”,而应成为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桥梁。

合上文章,窗外的城市灯火与想象中的窑火重叠。七十年学术史像一条蜿蜒的瓷土矿脉,而每个研究者都是持灯前行的探矿者。他们有的用考古铲剥离历史尘埃,有的用实验数据破解技术密码,有的用美学理论重构文化基因——正是这些不同的足迹,让中国陶瓷研究始终保持着“未完成”的开放性。

作为后来者,我们或许不必焦虑如何“超越”前人的成果。就像宋代匠人从不追求烧制两件相同的钧瓷,真正的学术传承从不是复刻,而是在时代的窑炉中烧出属于自己的“窑变”。当某天,我们的研究也能让后人从中触摸到21世纪初的困惑、挣扎与希望,那便是对这篇七十年综述最好的回应。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字艺术、元宇宙、传统造物及清代服饰研究,现供职于济南文旅集团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

  • 艺术评论丨窑火不息——七十年陶瓷艺术研究的传承与突围 文/李成琨远宏和许大海两位老师合撰的《陶瓷艺术研究七十年(1949-2019)综述》一文,至今仍予人常读常新之感。这篇文章的发表,让我们看到中国陶瓷从传统匠艺到现代学科的蜕变之路。七十年间,学者们以器物为舟、以方法为桨,在历史长河中溯流而上,又借跨学科之风破浪前行。这篇文章提醒我们,陶瓷艺术研究既是
  • 绿金委主任马骏:绿色金融的下一个突破口是转型金融 7月4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下称“绿金委”)2025年年会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上展望下一年度绿金委工作时表示,绿金委将继续开展政策研究,推动转型金融框架的落地,提升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能力,支持可持续信息披露能
  • 在广西坐飞机和高铁可以带充电宝吗?吴圩机场、宁铁方面最新回应→ 日前,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为何发布这项紧急通知?如何防止被拦截下来的不合规充电宝流入二手市场?针对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民航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为何发布紧急通知?充电宝起火冒烟事件频发,严重
  • 改进文风是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守正创新的核心引擎 本报讯(记者闫松)7月3日,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在人民日报社组织召开“全媒体时代改进作风文风”专题评议会。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社、中国日报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国财经报社等全国性行业类媒体,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河南日报社等地方媒体相关负责同志和编辑记者代表参会并作交流发言
  • 美丽中国“碳”索青春 2025年重庆市“大学生在行动”活动启动 第1眼TV-华龙网讯(陈雨)为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环保科普活动,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7月2日,以“美丽中国‘碳’索青春”为主题的2025年重庆市“大学生在行动”活动启动仪式暨培训会在重庆大学举行。启动仪式现场。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供图该活动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指导,
  • “光影拾梦:中国动画经典回顾展”在广西博物馆开展 7月1日,“光影拾梦——中国动画经典回顾展”在广西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执笔绘梦”“东方美学”“回溯童年”“致敬创作者们”四个篇章,通过展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动画的手稿、分镜、原画等展品以及多媒体装置,带领观众深入探索中国动画的传承历史、美学基因与文化血脉。展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与上海美术电
  • 《鹅鸭杀》国服版号获批 金山世游发放兑换码开启“鸭力测试” 6月26日消息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2025年新一批游戏版号审批信息,其中,全球现象级派对游戏《鹅鸭杀》国服版号正式通过审批,这标志着这款曾风靡Steam平台的游戏即将以手游形式登陆中国市场。日前独家代理发行商金山世游宣布,首轮测试资格兑换码已通过Taptap、官网等渠道开放领取,6月26日开启限量
  • 强者相遇!奥运冠军田亮空降TCL奥运中国行重庆站解锁黑科技! 6月25日,第13届重百家电节之际,TCL作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在重庆解放碑盛大启动“奥运中国行”首站活动。TCL实业中国区总裁卢春水、重庆重百商社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晓均与奥运跳水冠军田亮、重庆本土红人荣昌非遗卤鹅传承人“卤鹅哥”与等嘉宾齐聚,通过沉浸式科技新品体验、趣味互动和重磅福利,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