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艺术评论丨窑火不息——七十年陶瓷艺术研究的传承与突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6:33:00    

文/李成琨

远宏和许大海两位老师合撰的《陶瓷艺术研究七十年(1949-2019)综述》一文,至今仍予人常读常新之感。这篇文章的发表,让我们看到中国陶瓷从传统匠艺到现代学科的蜕变之路。七十年间,学者们以器物为舟、以方法为桨,在历史长河中溯流而上,又借跨学科之风破浪前行。这篇文章提醒我们,陶瓷艺术研究既是守护文明根脉的使命,亦是探索未来可能的实验场。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如何让古老窑火焕发新生,仍是学界与社会的共同课题。

初读《陶瓷艺术研究七十年(1949—2019)》一文,我仿佛触摸到一块块碎瓷片——它们冰冷、坚硬,却在历史长河中折射出灼热的文明之光。作为一位对传统工艺充满好奇的读者,这篇文章让我重新思考:陶瓷究竟是什么?是实用器物,是艺术符号,还是文明基因的载体?作者以七十年的学术脉络为经纬,编织出一张跨越时空的网,而我的思绪则在这张网上跳跃,试图寻找个人与历史的共鸣点。

断裂与延续:对“传统”的再定义

文章中反复提及的“窑址考古”与“现代陶艺”,恰似景德镇御窑遗址的时空叠影——龙珠阁下埋着明代的碎瓷残片,而百米外的陶艺工作室里,电动拉坯机的嗡鸣正裹挟着新鲜泥浆旋转。考古探方中层层累积的文明密码,与当代陶艺家刻意保留的残缺肌理,在平行的时空里彼此凝视。这种静默的对话揭示了一个真相:传统并非博物馆玻璃柜中的标本,而是窑火中不断熔毁与重生的活体。

作者梳理的“建国瓷”案例尤其令我动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陶瓷设计,既承载着“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想,又试图在传统纹样中寻找民族自信。这恰恰映射了中国现代化的缩影:我们如何在“破旧立新”的浪潮中,既不被传统束缚,又不沦为西方审美的附庸?文章中提到的梅健鹰、张守智等人,以青花瓷的现代转化给出了答案——他们用传统技法勾勒新时代的轮廓,让“中国白”成为世界认识东方美学的窗口。

这让我反思当下热议的“国潮”现象。今天的年轻设计师是否也在重复相似的道路?当故宫文创将珐琅彩印上手机壳,当敦煌壁画成为球鞋图案,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或许,文章中强调的“窑系”概念可以提供一个思路:传统不是符号的堆砌,而是从泥土到火焰的完整生态链。只有深挖技艺背后的文化逻辑,才能避免“非遗”沦为空洞的文化表演。

方法的困境:在科学与诗意之间

文中列举的十余类研究视角,让我联想到人类认知陶瓷的两极:科学家的精密仪器与匠人的指尖温度。周仁用光谱分析宋代青瓷的釉料成分,陈万里用脚步丈量南北窑址的分布——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研究路径,实则构成了陶瓷研究的“一体两面”。但作为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学生,我始终困惑:当我们将陶瓷切片放入电子显微镜,当窑火的温度被换算成氧化曲线,那些隐藏在器物中的诗意是否会消散?文章提到吕品昌对“缺陷肌理”的审美化探索,或许提供了一种调和路径,科学揭示物质规律,而艺术拯救感性经验。就像钧窑的“窑变”本是一场烧制事故,却因宋人对残缺之美的领悟,成就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哲学。

个体的困境:在宏大叙事中寻找“人”

文章中密密麻麻的学者名录与文献索引,像一座由学术成果筑起的金字塔。但在辉煌的集体叙事背后,我试图寻找那些被遗忘的个体面孔:那些在窑厂记录火候的匠人,那些在实验室调试釉料的技工,那些在偏远村落守护古法的传承者……

作者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我联想到云南建水紫陶的现状。当地政府将制陶列为旅游项目,老匠人却抱怨:“年轻人只学拉坯拍照,不肯花三年练磨刀”。这种割裂揭示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脱节:我们擅长用文章定义“文化价值”,却常忽视技艺存活的血肉根基。正如文章中强调的“生态学方法”,或许真正的保护不是将陶瓷封入博物馆,而是重建一个能让匠人自由呼吸的生态。

这让我重新审视“研究”的意义。当我们在书斋中讨论“全球化语境下的陶瓷艺术”时,景德镇陶溪川的年轻陶艺家正通过直播向世界销售作品;当学者争论“官窑与民窑的等级差异”时,云南傣族制陶女仍在用脚蹬转轮延续千年古法。学术研究不应是单向的“定义”,而应成为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桥梁。

合上文章,窗外的城市灯火与想象中的窑火重叠。七十年学术史像一条蜿蜒的瓷土矿脉,而每个研究者都是持灯前行的探矿者。他们有的用考古铲剥离历史尘埃,有的用实验数据破解技术密码,有的用美学理论重构文化基因——正是这些不同的足迹,让中国陶瓷研究始终保持着“未完成”的开放性。

作为后来者,我们或许不必焦虑如何“超越”前人的成果。就像宋代匠人从不追求烧制两件相同的钧瓷,真正的学术传承从不是复刻,而是在时代的窑炉中烧出属于自己的“窑变”。当某天,我们的研究也能让后人从中触摸到21世纪初的困惑、挣扎与希望,那便是对这篇七十年综述最好的回应。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字艺术、元宇宙、传统造物及清代服饰研究,现供职于济南文旅集团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

  • 国家公园,如何实现全民共享? 2015年,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2021年,我国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五个国家公园。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10年时间里,国家公园建设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建设国家公园和老百姓之间有什么关系?《新闻1+1》连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带来
  • 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电影大使刘烨 为人民日报撰写创作者谈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电影《平原游击队》《赵一曼》《虎口脱险》《桂河大桥》《美丽人生》《南京!南京!》海报。 资料图片我出生在“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从小,我就有机会观赏各类影片。摄影棚和道具车间里的各种飞机大炮,让我们这群男孩儿流连忘返。我们最爱抗战题材的电影,每
  • “2025 国门文化建设创新项目”案例发布 8月18日晚,2025年国门文化“极边好声音”主题晚会在云南省河口县举行。活动中,首批“国门文化建设创新项目”评选结果揭晓。“2025国门文化建设创新项目”20个、“2025国门文化建设创新项目(云南)”14个,这些项目充分体现“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彰显特色”的特点,为边疆文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 好评中国|弘扬抗战精神,让爱国主义焕发时代光芒 来源:环球网牢记艰苦卓绝的奋战,迈上昂扬奋进的征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以不同形式重温烽火岁月、缅怀革命先烈、赓续抗战精神,在和平之光的沐浴下凝聚奋进前行的力量。北京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连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好好珍惜时光”“弘扬
  • 曲艺:把“根”扎进生活沃土 把“乐”埋在百姓心田 【舞台艺术众家议】作者:冯巩(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今年恰逢中国曲协开展“送欢笑”文艺惠民服务二十周年。二十年不是简单的时间累积,而是一代又一代曲艺人用汗水俯身基层的接力,是用笑声浸润心灵的传承,更是让曲艺之花扎根人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曲艺界向来有着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大
  • 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引客来 8月16日,传统龙窑开窑现场游客众多。浙江丽水龙泉市有“青瓷之都”的美誉,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为全球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近年来,当地常态化举办“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体验活动,青瓷盲盒、青瓷拍卖等新业态吸引众多游客。中新社记者 傅飞扬 摄8月16日
  • 科普长图 | 中暑了怎么办?五步急救法来了! 来源:中国健康教育编辑:马方洁审核:杨朝文发布:安宁市融媒体中心
  • 为什么说历史文脉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础?   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先民用城墙定义文明的高度;如今,雄安新区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未来之城,杭州城市大脑以算法优化人文生态……全球超80%的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于城市,最先进的生产力诞生于城市,人工智能在城市实验室里飞速迭代,城市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文明巨变的核心引擎。如何让历史文脉更有效地浸润城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