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实验室的游标卡尺遇上果园里的果实,当博士的笔记本记满果树的“生长日记”,会发生什么?在阳曲县田间地头,山西农大果树所的博士团队用行动给出答案——他们带着“科技工具箱”扎根果园,给老果树换发型、为土壤补营养、为梨树解束缚。这场始于“博士小院”的智力助农实践,正让阳曲县的果园变成科技兴农的试验田。
果树换了“新发型”
“果树和人一样,得剪剪‘刘海’才精神。”在阳曲县北留村的苹果园里,杨盛博士带领团队拿着修枝剪,给果农演示高光效树形改造。这片种了十几年的老果园,曾因枝条长得乱七八糟,阳光照不进、养分跟不上,结出的果子一半青一半红,卖不上价。博士团队来了之后,先给果树“做体检”:哪些是过密枝,哪些是病虫枝,哪些枝条在“抢营养”,杨盛博士一边寻找,一边为果农讲解。然后他拿着修枝剪“下狠手”——疏除过密枝给果树减负,剪掉病虫枝给果树治病,树干落头则给果树换发型,让阳光能均匀地洒到每片叶子上。除了剪枝外,博士们还教大家疏花疏果。“就像养孩子,多了养不精。”杨盛博士蹲在果树下,手把手教果农算“负载量”。几个月下来,果园变了样:曾经挤成一团的枝条变得疏密有致,枝头的果子个个“肤色均匀”。数据不会说谎——果实着色均匀度提升30%,以前卖不上价的“阴阳果”少了大半。博士的“手术刀”,为果子剪出了高颜值。
桃树吃上“营养餐”
土壤是果树的“胃”,“胃”不好,果子的气色怎么好?在录古咀村的桃园里,杨盛博士团队的土壤改良方案正在见效。曾经这片桃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只有1.2%,结出的桃个头小、甜度低,连病虫害都比别处多。但博士们的“药方”很实在——给土壤“加餐”。他们带着果农种“果园草”,草长高了割下来埋进土里,就成了天然有机肥;在树盘铺地布,既能保墒又能抑制杂草,腐烂后还能当肥料。沃土增肥,慢慢把“板结胃”调成“健康胃”。病虫害防治也换了新思路。以前果农见虫就打药,现在博士们教大家辨虫下药:挂黄板粘蚜虫,用性诱剂诱杀桃小食心虫,实在要用药,也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药”。如今的桃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2%涨到1.8%,病虫害防控效率提高2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了近三成,枝头的桃沉甸甸的,咬一口汁水四溅,博士的营养餐,让桃子吃出了精气神。
梨树练起“瘦身术”
“果树也怕‘虚胖’,枝条太密反而长不壮!”在芦家河村的梨树采摘园里,李俞昕博士正拿着修枝剪,给果农演示“精准瘦身”技术。这片果园曾陷在“多枝即多果”的误区里:果农们舍不得剪枝条,觉得枝繁叶茂才能多结果,结果枝条层层叠叠像盖了层厚被子,阳光压根儿钻不进内膛,梨树成了“闷葫芦”——挂果稀稀拉拉,果子又小又涩,产量一年比一年低。博士们来了,先给梨树“松绑”。“不是枝越多越好,得让每根枝条都晒到太阳、喝到养分。”他们带着果农疏除过密枝、交叉枝,给树冠“开天窗”,阳光瞬间能洒满果园。不光剪枝,团队还搞起“全方位调养”,在60亩示范基地里,推广老梨园提质增效、沃土增肥、绿色防控等技术,给土壤喂“有机肥餐”,用黄板、性诱剂对付害虫,硬是把“粗放管理”调成“标准化模式”。效果来得实实在在:示范梨园亩产突破1250公斤,技术还辐射到周边300亩果园。“今年的梨子像喝足了营养液,个头比去年壮实一圈,甜度噌噌涨。”果农们开心极了。博士的“瘦身术”,让梨树甩掉负担,结出了“精致果”。
这场果园的科技赋能,正是阳曲县“博士小院”用科技为乡村振兴“塑形焕颜”的生动实践。山西农大果树所博士团队以科技为“利器”、土地为“画布”,让果园完成了从“普通长相”到“精致品相”的升级,更培育了科学种植的“审美理念”。未来,科技兴农将在更多阳曲乡土扎根结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的焕新动能。
记者 李杰华 通讯员 刘 蓉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