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下你的AI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比如,回复了一条微信“周一下午三点开会”,手机自动创建日历事件予以提醒。又或者,用AI工具几分钟交付多种风格的方案,不再需要熬夜改PPT。再或者,成为一名AI短视频博主,用自己的创意结合AI能力,轻松实现就业创业。

AI深度赋能的山东港口青岛港件杂货纸浆全流程自动化码头。
2025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如离弦之箭,深层次赋能医疗、教育、政务、交通等千行百业,重塑产业格局与社会形态。与此同时,技术、伦理、法律等风险也逐渐显现,AI生成的假新闻屡屡引发舆情,AI幻觉让人难辨真伪,算法偏见形成信息茧房……机遇与挑战,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A面与B面。
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下,有的人把AI当作“刚需”,有的人仅仅是尝鲜,有的人在观望,还有的人担心自己被AI“优化”。无论对AI是何种态度,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我们每个人都注定成为这个人工智能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拥抱变化,成就更好的自己,是唯一的选择。
技术平权
要预测人工智能的趋势似乎越来越难,因为它每天都在更新,每个月都有新变化。
就在一年前,各大厂商笃信的还是模型越大越强,海量的算力资源、动辄万亿的参数、数千万元一次的训练成本,让大模型开发变成一场“烧钱”竞赛。直到今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以小算力撬动大模型,极大降低了大模型的成本和门槛。人工智能就此迎来了“低成本+开源”的急转弯,由少数人的游戏变为多数人的工具,被称为AI平权。
AI平权并不是指人人都去做大模型,而是人人都能平等享受AI带来的红利,都有拥抱AI的无限可能。
在人工智能的竞逐中,大厂的动作固然有风向标意义,但小公司同样能以小博大。来自深圳的初创企业PLAUD.AI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打造全球首款搭载ChatGPT-4的AI录音笔,快速登顶全球多个科技榜单,年销售额达到七千万美元,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抓住人工智能的细分场景,利用研发和供应链优势,在小而美的赛道上脱颖而出。
青岛已经有很多中小企业行动起来,探索金融、教育、医疗等细分行业场景。青岛罗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学练机将平板电脑与传统纸笔有机结合,搭载AI批改与智能分析辅导;青岛小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3D美学分析仪接入DeepSeek、豆包等主流大模型,推出美容、整形等个性化定制方案;小济(山东)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大模型和检测数据,辅助基层医务人员筛查乳腺癌。
应用门槛的降低,让人工智能对于个人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技术概念。《2024内容产业年度报告》显示,开源、通用、易用的AIGC应用带来了技术平权,内容行业参与的门槛逐步降低。
比熊穿着围裙在餐厅打工,胖橘当起了人类“奶爸”……短视频App频频刷到这些剧情夸张的AI短剧,其背后就是一个融合AI技术的创业新赛道。部分AI短视频创业者已经吃到了这波红利,比如博主“LT小狗日记”凭借AI生成的《比熊殿下她权倾天下》短剧,获取可观的广告收入,走通了商业化路径。
AI+万物
今年以来的一股AI接入潮,印证了“AI+万物”在生产生活中的渗透——从运营商到手机、家电终端厂商,再到地方政务系统,很多行业都以接入DeepSeek作为智能化转型的核心。
人工智能所做的绝不是写诗、作画、翻译那么简单,而是通过“AI+医疗”“AI+娱乐”“AI+服务”“AI+出行”的融合,更加真实地走进生产和生活,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的转变。
麦肯锡报告表明,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深刻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
对于很多行业而言,人工智能已然成为最大的卖点。AI冰箱能够记录各种食材的保鲜期,并基于用户饮食习惯生成采购清单;AI手机得益于语音、图像和AI助手等,智能助理和办公能力更为强大;AI眼镜具备语音交互、图像识别、实时翻译等功能,成为当下的新风口;AI手表能监测心率、血压关键指标,化身24小时在线的“健康管家”;AI汽车打造智能座舱场景,用户“一句话”即可实现心理伴聊、订车票、点外卖等复杂操作……
某种意义上,企业如今推广一款新产品,如果讲不了AI故事,恐怕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出人意料的是,在硬件厂商全力接入大模型的同时,人工智能巨头也开始“卷”硬件了。
OpenAI拟斥资65亿美元收购AI设备初创公司IO,意在打造能够让人工智能落地的消费级设备。Meta全力押注AI眼镜,视其为个人AI最理想的形态。阿里更是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
大厂之所以追求“软硬一体”,在于人工智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专业化”,谁能建立与AI互动的方式,谁就掌握了AI时代的流量入口。这种互动的载体,有可能是AI手机或者AI眼镜,有可能是智能家电,也有可能是全新的硬件设备形态,重构人类与AI世界的连接方式。
双刃效应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会有负面影响?答案是肯定的。
任何一项技术进步都有两面性,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冲击与阵痛。当然,人工智能未必会像科幻电影《终结者》里的天网那样颠覆人类,但双刃剑的另一面已经开始显现。
前不久,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被检测出AI生成内容“总体疑似度超过六成”,这个戏剧性的结果其实是滥用人工智能的一个缩影。当AI被用于学术论文撰写的时候,反制措施随之而来,学术机构将AI查重与论文能否合格挂钩,出现“明明是自己写的,系统却说出自AI之手”的怪现象。归根结底,用AI检测AI,相当于用魔法打败魔法。
受制于技术、伦理、法律等因素,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仍然是个辅助性工具。根据OpenAI发布的通用人工智能5级分级标准,第一级是具备语言对话能力的聊天机器人,第二级是解决人类级别问题的推理者,第三级是能够自主行动的代理人,第四级是协助完成新发明的创新者,第五级是能够完成组织工作的组织者,目前人工智能处于第一级迈向第二级的阶段。
在技术发展的早期,一旦过于放任人工智能乃至完全以人工智能替代人来决策,各种反噬自然也就接踵而至。
就好比智能辅助驾驶并非真正的无人驾驶,恶劣天气、夜间弱光、道路标识不清等特殊情况都可能使系统“失灵”,方向盘必须牢牢掌握在人的手中。这两年,盲目相信智能辅助驾驶而酿成的事故屡见不鲜,多地高速管理部门甚至提示“慎用智驾”。
再比如大模型普遍存在“幻觉”问题,会胡编乱造出一些看似可信却不真实的内容,当你自信满满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数据、案例、法律条款时,有很大概率“翻车”。因为大模型仅仅是通过海量的数据训练,并不真正理解这些知识,只是给你生成了一种可能性,而且“喂”给人工智能的数据本身就可能是虚假、错误的信息。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幻觉’是把双刃剑,在写文章和做创意的时候,它脑洞大开;在企业生产、医疗、法律等容错率很低的领域,它就是‘要命’的问题。”
无论A面还是B面,我们不由分说地已经置身一个全新的AI时代。对待人工智能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当作一个贴心助手,让人来决定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