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街巷志㉜ | 下排街,执烟火秉热爱燃灯前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3:36:00    

编者按:往事在不停地追我们,因此我们必须跑得更快。当时光机开始刻下一座城市的所有符号,新闻早已记录下民生的点点滴滴,那些随着时光流逝的人和事,终将消散在城市不断升腾的烟火中。昭通中心城市里的老街老巷,总是开启我们对故乡与异乡的独特记忆,那些回不去、寻不到的都是故乡的痕迹,触手可及的也都是异乡的讯息。

近乡情怯,每一个籍贯为“云南昭通”的人,无论走多远,都是故乡昭通最小的孩子。于此,我们以时间为轴线,以昭通城的街巷为维度,以热烈的人和事为向度,以文字、图像、视频为镜像,带你看昭通街巷。

以时间的名义,还你一份沉甸甸的昭通城市记忆。

执烟火秉热爱燃灯前行—下排街

时间是一把根据不同历史经纬设定的变幻魔尺,将过去、现在、未来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段进行测量,得出的尺度是时代的经度与纬度,而精神属性的向度,更是一种心之所向的岁月愿望。昭通古城下排街作为古城的另一条街,在开启边疆鸿蒙的昭通,接受时间的浣洗后,呈现“昭明通达”的美好愿景。

下排街,这条位于昭通城北的老街,不仅见证了昭通历史的变迁,也沉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是古城的商业中心,更是昭通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一)

“排街”一词源于古代城市的街道布局。在昭通古城中,下排街因其位于古城北部,地势较低,故得名“下排街”,其形成与昭通的地理位置和商贸活动密切相关,是昭通通道文化的重要节点,不断延展的具象化街巷定义,托举着这条老街,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乌蒙山脉的褶皱深处,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蜿蜒向南。数百年来,马蹄声、驼铃声、叫卖声、读书声在石板缝隙间生长又消散,如今只剩下苔痕斑驳的石板,依旧沉默地记录着光阴的故事。下排街,这条昭通古城的中轴线,在茶马古道的驼铃声中醒来,在抗战烽火里淬炼,在现代化浪潮中坚守。每一块石板都是历史的活字,每一道门楣都是文化的密码,当晨雾漫过老街屋檐的翘角,整条街道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时空卷轴。

昭通古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这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随着历史的推移,昭通逐渐发展成为滇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代时期,昭通成为南诏国的一部分,进一步促进了其繁荣。明清时期,昭通古城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商业活动日益活跃。

昭通的历史是连通中原、承接边疆文化的重要节点。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昭通府志中,“商贾云集,市声如沸”是对下排街最早的记载。

马蹄声声、人声鼎沸的茶马古道到达昭通城后,沉浸在历史的辉煌中,随着出滇入川通黔道路的不断拓展与完善,昭通逐渐融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逐步实现与中原文化的欢快脉动。

下排街是一条长数丈的街道,自建城之初就是滇东北最重要的商贸枢纽。驮着普洱茶的马帮从普洱出发,跋山涉水,汇聚在下排街的骡马市。成百上千的骡马挤在石板路上,驼铃声能响彻整个昭通坝子。

马帮文化在下排街留下了独特的建筑密码。多年来,街道两侧的商铺均为“前店后仓”的格局,3米高的石砌台基是防潮的智慧,门框上方的拴马石至今保留着绳索摩擦后的凹痕,最具特色的当数“天井马厩”。

(二)

多年以前,下排街街口的那个算命先生起身离开了这里,回到乡下的一亩三分地。在命运的街口,他算过很多人的命,有人问事业前途,有人问爱情婚姻,有人寻求富贵通达,有人问生老病死,但是很少有人问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否心里藏着敬畏和法则。作为某种精神的寄托,算命之人帮人算命,却没有算到自己的命运齿轮需要添加一点时代的润滑剂,启动自己认知的时代转向,将善良的愿望付诸具体的行动上。心里的善念也许一闪而过,之后就起身奔赴生活的远方,在世俗里辗转腾挪后,回到命运为自己打好的结里,日复一日地试图找寻过往的得与失,在悲喜交加的情结里,为自己左冲右突找一个出口。

1940年,某地质考察队途经下排街,在日记中写道:“街市虽狭,然书肆林立,翰墨飘香,实边陲文化奇观。”在那段烽火漫天的岁月里,昭通这些老旧的建筑在战火中完成了功能性嬗变。始建于明代的戏台,曾经挂上了“抗日救亡宣传站”的匾额;清代考棚改建的战时图书馆,收藏着从沿海抢运来的典籍;传统四合院的雕花门板被卸下,成为运送军需的临时担架……这些古建筑的功能转换,创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范式。

40年前,江湖人称“马扯”的男子,从下排街的一个巷子走出,身后跟着一群不谙世事的少年,他们在昭通城里闯荡,用拳头捍卫自己心里那点可笑的尊严,用所谓的义气换取别人的认可。后来,这条街上有人不断走出,有人又不断走回,有人沉沦,有人发达,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回归,用汗水找寻生活的本味。

命运的齿轮在每个人出发、返回的时候,就悄然转动。时光兜兜转转,在他们身上刻下的岁月年轮,逐渐在这一拨人进入暮年后清晰——他们留恋时光赠予的宽容,也后悔年少轻狂的骄纵,守着一方天地在往事里找寻岁月的荣光,抑或探寻记忆之河的流向。

当人们走过时,下排街不动声色地默默打量每个人,一天天平整的道路,一天天长高的房屋,记录下他们的面孔,录制着街道的众生相。

(三)

下排街在昭通古城的时光缝隙中,保存着一条街道的部分记忆。多年前的一份昭通文化遗产普查表明,下排街137处明清建筑中,有73%存在结构性损伤,21处重点文物常年被商铺遮挡。

文化交融的印记镌刻在建筑细节中——工匠雕刻的云纹雀、万字格窗棂相映成趣,白照壁上的山水画旁题写着象形文字。光绪年间的商行,门楣上还留有宗教的印迹。

乌蒙山海拔1900米的云线之上,净心禅院的晨钟从未停歇。走在老街上,禅院里的晨钟暮鼓将古城的人唤醒,这座滇东北最古老的寺院,用北斗七星布局的建筑群丈量天地,古刹将时空折叠成永恒的当下。

第三代住持果明禅师,带我们在寺院里转悠,天上云卷云舒,地上众生安然,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情境让人心境开阔。禅院的大雄宝殿浮雕,将农耕时间嵌入佛教空间,庭院的瓷砖将雨滴转为梵音,镂空的花窗使穿堂风吟诵真言。
(四)

时光之渡的境由心生和时间长河的万物生长,写满了下排街的每一个巷道、每一幢建筑及每个人的心中,有人沐手上香,有人虔诚观瞻,有人轻轻走过,万千镜像的背后,是烟火人生映照百姓生活的热烈。

据传,清末下排街上有一商人,人称“李三爷”,他是下排街著名的茶商,通过茶马古道将昭通的茶叶运往西藏,成为当地商界的传奇人物,发达之后,走出昭通,从此街坊四邻再也没有见过他。也许,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其人其名消散在风中。

从风中走散的人,很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位先生在下排街创办了一所新式学堂,推动了昭通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在很多人的回忆中,这所学堂可能就在现在的某幢大院里。在历史的重要时刻,下排街人也是急公好义的,更是有家国情怀的,当抗日战争烽烟四起,这条老街上的许多商家曾经积极捐款捐物支持抗战,也有男儿投军抗战。

下排街上,有很多与净或静理念相契合的产业。段国禹每天早上起床后,喜欢去清官亭公园走上几圈,然后慢条斯理地打开店门,开启一天的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下排街人,58岁的段国禹经常从街这头走到街那头,往返多次后,默默地在自己的素食店前漫步。他对下排街上的风云人物不愿过多提及,只是委婉地说,曾经的风云人物早已消散,那些是非与恩怨早已化开,街上那些奔跑的少年,早已隐身在老街一隅,岁月从背后抽走他们风光的风衣,抛来生活的重担,他们只有奔跑,才能换取一日三餐,换来子孙的安康。

对于下排街的来历,段国禹从父辈、祖辈那里听来许多——下排街最早的街名为“九街”,至于是不是昭通古城的“第九街区”,他却直言闻之不详。后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条街改名为“红星街”。再后来,街区命名时,又还原为“下排街”。

提及往事,段国禹说,在祖父辈时,家中曾经是昭通最早制作饵块的大作坊。小时候,他曾经跟着祖父和父母一起制作饵块。在烧得旺盛的炭火上,先用一个大甑子蒸熟米饭,然后把米饭倒进一个巨大的碓窝里,用一个巨大的木槌反复捶打,直到米饭变成制作饵块的半成品。再经过几道繁琐的工序,一个个饵块才被压制出来。后来,家里放弃了这门手艺,在街上起房盖屋,他也在这里娶妻生子,一家人在街上经营着一家素食馆,每天都有回头客光顾,尤其是每月的初一、十五,一家人忙得团团转。“未来会更好的!”生活的苦乐他不在乎,在乎的是未来。

暮色四起,晚风掠过下排街房屋檐角的铜铃,发出岁月的清响。这条承载着文明记忆的街道,正在将历史转化为面向未来的生命力,整条街道仿佛被注入琥珀般的光泽,将过去、现在与未来凝固成永恒的瞬间。

今日推荐


来源/新闻网 记者 唐龙泉飞 杨明 莫娟 毛利涛 谭光吉 文/图

终审/华玉 编审/保进 校对/马思 编辑/何淑倩格
投稿/822996965@qq.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昭通”官方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 街巷志㉜ | 下排街,执烟火秉热爱燃灯前行 编者按:往事在不停地追我们,因此我们必须跑得更快。当时光机开始刻下一座城市的所有符号,新闻早已记录下民生的点点滴滴,那些随着时光流逝的人和事,终将消散在城市不断升腾的烟火中。昭通中心城市里的老街老巷,总是开启我们对故乡与异乡的独特记忆,那些回不去、寻不到的都是故乡的痕迹,触手可及的也都是异乡的讯息。
  • “五一”特写|12小时警事:熬着最深的夜,护着最早的晨 5月3日晚8点,记者来到平阴县公安局榆山第二派出所的综合指挥室大厅,电子屏上跳跃的警情数字像永不停歇的计时器。27.8平方公里的辖区版图在墙上沉默铺展,24小时内辖区的所有警情就系在这支7人班组肩头。值班副所长邵金鹏拍了拍记者的肩膀:“五一假期人员流动密集,是警情高发期,好好体验咱们基层民警的值班日
  • 兵团创新构建“四维体系”赋能青少年成长 “兵团人用双手在荒漠里开垦良田,我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近日,三师图木舒克市团委组织“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研学活动,三师五十一团第二中学学生比拉力·克里木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兵团创新构建“思想引领、文化浸润、实践砺志、阵地建设”四维工作体系,通过深挖红色资源、创新育人
  • 地灾黄色预警!湖南这些地方需加强防范 红网时刻新闻5月4日讯(记者 何青 通讯员 刘泉子)根据地质灾害成灾规律和孕灾条件,结合2025年5月4日短期气象预报情况,湖南省自然资源厅与省气象局联合会商得出如下结论:自5月4日20:00至5日20:00,受降雨影响,湘中以南的株洲、衡阳、邵阳、郴州、永州、怀化等市州山地丘陵区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
  • “定制”工坊富村民“钱袋”——安徽滁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线观察 本文转自【新华社】做鞋帮、上鞋底、合格检验……在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明东街道“鞋手共进”共富工坊,30余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碌。不一会儿,半成品的工艺鞋就下线了。这些鞋子每天定时装车,发往位于江苏、浙江等地的派单公司。45岁的林秀珍是“鞋手共进”共富工坊的一名员工。这种开在乡镇、街道的小工坊,满足了像
  • 消费持续升温 这个“五一”假期有何新亮点? “五一”假期已经开启,各地旅游消费的实际效果怎么样呢?在山东枣庄台儿庄古城,当地以“动态巡游+静态展演”的形式,推出“运河行歌·戏绘台城”主题活动,打造“全城皆戏、全天入戏”的沉浸式演艺氛围。将运河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游客在探寻古城历史脉络文化的同时,可以更加全方位、多层次体验假期生活。台儿庄古城演
  • 南宁人熟悉的水街,变了! 南宁人记忆里的水街“换新装”啦5月1日晚,“潮聚邕州·幸会水街”邕州古城水街示范区启动仪式在邕州古城水街示范区举行。启动仪式上,特色文化主题演艺精彩纷呈,非遗表演轮番登场,“南宁礼物”市集热闹非凡,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赏。邕州古城水街示范区的启动,让这个“五一”假期的南宁迎来一场集文化特色、潮流市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药都樟树逛一场夜市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当夜幕降临这里的空气中浮动的不是孜然味而是陈皮、黄栀子与艾草交织的草本芬芳药膳的香气沁人心脾回味无穷老药工铡刀下的白芍薄如蝉翼游客捧着中药茶饮漫步青石板路樟树中医药文化夜市。樟树市委宣传部供图五一期间岐黄夜韵 樟帮药香2025药都樟树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正热闹举行以体验式、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