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社】
做鞋帮、上鞋底、合格检验……在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明东街道“鞋手共进”共富工坊,30余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碌。不一会儿,半成品的工艺鞋就下线了。这些鞋子每天定时装车,发往位于江苏、浙江等地的派单公司。
45岁的林秀珍是“鞋手共进”共富工坊的一名员工。这种开在乡镇、街道的小工坊,满足了像林秀珍这样的灵活就业群体就业需求。“爱人外出务工,我们这些‘宝妈’主要精力放在照顾孩子起居上,但孩子上学的时候,又希望能有一份零工贴补家用。”林秀珍说,他们工坊39名员工都是街道住户,每个月有两三千元的工资,活不累、还安心。

4月27日,工人们正在“鞋手共进”共富工坊上班。(马永宝 摄) 近年来,滁州市强化党建引领,搭建共富工坊平台,谋求集体增富、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多方共赢。“鞋手共进”共富工坊是由明光市富瑞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焦开芳开办的,出生于明东街道的她,在工坊开办之初就实地了解了当地居民的需求。
“街道不少返乡务工人员和居家妇女有家门口就业的需求,想就近找一些简单且时间灵活的手工活。”焦开芳说。2023年,通过与明东街道协商,她租用了街道下辖大纪村一处闲置村集体建设用地,每年向村集体支付租金约5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滁州市已建成30个共富工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200余人,带动人均年增收1.5万元。
“让合适的企业沉下去,是推进城乡要素融合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有效破解企业缺工、群众缺岗、集体缺钱等难题,还能在乡镇布局一批富民产业,以群众增收激活消费潜能。”滁州市委组织部农村组织科科长尹金昌介绍,滁州市综合分析全市镇村特点,提出来料加工、产业服务、定向招工、电商直播、农旅融合等工坊组建模式,统筹抓好工坊业态布局。围绕村级闲置资源、企业生产需求等发布村企“供需清单”,开展上下游技术、人才、项目、资源等对接,加快资源精准匹配和高效流转。据了解,目前该市已累计召开对接会、座谈会等90余场次,发布村企“供需清单”10期,达成村企意向合作项目40余个。
“五一”假期,滁州市天长市铜城镇龙岗社区村民忙着在芡实塘里育苗。芡实是当地一项特色农业种植项目,已有上百年历史。2024年初,龙岗社区依托天长市龙珠经济合作社有限公司搭建“红韵金芡”共富工坊,吸纳36户农户参与其中。
“我们统一整合资源,为农户们提供种植加工芡实所需的设备、销售渠道和智力支持等。”龙岗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周玉杰说,针对个体农户到银行融资相对较难的问题,村里积极对接银行,帮助村民解决融资难问题。截至目前,已协助银行向工坊成员授信超200万元。
记者了解到,滁州市还编制政策支持“一本通”,提高共富工坊参建企业的政策知晓率;定期召开发展共商会,了解工坊诉求和运行情况;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和专家服务团,强化共富工坊人才支撑,截至目前,滁州市已累计服务农户及经营主体约4万人次。(记者水金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