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信用卡权益缩水、部分产品停发、分中心关闭等现象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行业已从“跑马圈地”的粗放阶段迈入“精耕细作”的质变期。
银行动作不断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相继停发或调整了部分联名信用卡产品。
今年1月,邮储银行和建设银行先后宣布将停发部分联名信用卡产品。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内,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均宣布停发或调整部分联名信用卡产品。从停发的原因来看,多数银行提及“业务策略调整”“提升服务质量”“合作到期”“业务发展需要”等。
此外,还有多家银行调整信用卡产品权益。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的公告称,自2025年9月1日起,将已发行的银联-Visa双标高端磁条卡产品逐步更换为芯片版,同时对经典版白金信用卡年费优惠规则也予以调整。具体而言,新更换的芯片版经典版白金信用卡年费优惠规则从原本的“1万积分免年费”调整为“1万积分+18万元刚性消费达标免年费”。
7月17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万事达世界之极信用卡贵宾休息室权益将面临调整,服务商从国际知名的Priority Pass更换为本土企业无限次全球贵宾厅,且无限次使用权仅限主卡持有人。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近年来,为了吸引高净值客户,各大银行不断加码贵宾厅、机场服务、消费返现、保险权益,导致投入居高不下、成本收益倒挂。高端信用卡权益缩减会让银行间竞争从简单的权益比拼转向服务质量和金融创新的竞争。这种转变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推动银行探索更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告别粗放式经营
在银行信用卡产品发生变化的同时,机构“瘦身”也在提速。今年7月16日至21日,广东金融监管局先后批复交通银行珠海、民生银行华南两家信用卡分中心终止营业。Wind数据显示,年内已有超40家信用卡分中心获批关停。
在信用卡资深研究人士董峥看来,银行信用卡市场正处在回归本源、理性发展的道路上。随着信用卡业务从增量发展向存量经营转型的日渐深入,像过去那种投入重金以达到最大限度获客目的的经营策略,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上述现象折射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正经历三大转向——从规模导向转为价值深耕,从依赖息差转为生态变现,从以产品为中心转为以客户为中心。这意味着行业已从“跑马圈地”的粗放阶段迈入“精耕细作”的质变期。
关于未来发展方向,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认为,一方面,针对高净值客户、活跃用户等不同客群,银行要设计分层权益体系,通过精细化运营激活潜在价值;另一方面,银行要强化自营场景覆盖,整合购物、出行、娱乐等高频消费场景,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此外,银行还可以将信用卡与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联动,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推动信用卡从“流量入口”升级为“价值中枢”。
来源丨中国商报微信综合自证券日报、中国银行保险报、第一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