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上海六旬阿姨每天四五点准时开骂,居委会:其因儿子车祸过世后引发心理问题,已向其家人提出送医诊治遭拒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7:14:00    

在城市的居民区里,清晨本该是宁静祥和的时光,居民们或在睡梦中享受最后一段休憩,或准备开启新一天的生活。然而,上海某小区的居民却长期被一段不和谐的声音打破清晨的宁静 —— 一位六旬阿姨每天凌晨四五点准时大声 “开骂”,偶尔还会伴随唱歌、扔脏东西等异常行为。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让人们对阿姨的状况产生了担忧。随着居委会与社区民警的介入,事件背后的隐情逐渐浮出水面:阿姨的异常行为,源于儿子因车祸过世后引发的心理问题。尽管相关部门多次协调,提议将阿姨送医诊治,但均遭到其家人拒绝,如何帮助阿姨走出困境、缓解对居民的影响,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一、清晨的 “不速之客”:六旬阿姨的异常行为困扰居民

上海某老式小区,坐落于城市的繁华地段,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居住氛围原本十分和谐。但从半年前开始,小区里的宁静被一位六旬阿姨(下称 “李阿姨”)的异常行为打破,尤其是每天清晨的时段,成为居民们的 “噩梦”。

每天凌晨四点半到五点之间,天还未完全亮,小区里大多数居民还在熟睡中,李阿姨家所在的楼栋就会传出清晰的叱骂声。那声音尖锐且有力,夹杂着愤怒与委屈,透过窗户传遍整个小区。“凭什么这么对我!”“我的命怎么这么苦!” 类似的话语反复出现,有时还会夹杂着一些模糊不清的抱怨,音量大到即使关上窗户,也能清晰地传到邻居家中。

住在李阿姨隔壁单元的王女士,是一名需要早起上班的上班族,却因为这每天清晨的叱骂声,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我以前定的是五点半的闹钟,现在四点多就被骂声吵醒,再也睡不着了。” 王女士无奈地说,“刚开始还以为是偶尔的争吵,没想到天天如此,精神都快崩溃了。” 有一次,王女士实在忍不住,在清晨五点多敲响了李阿姨家的门,希望能和她沟通一下,但开门的是李阿姨的丈夫(下称 “张叔叔”),他只是尴尬地说了句 “抱歉”,便匆匆关上了门,之后李阿姨的叱骂声依旧没有停止。

除了大声 “开骂”,李阿姨还会有其他异常举动。有时清晨,她会站在自家阳台上唱歌,唱的都是一些老歌,但音调时而走调,时而突然拔高,与清晨的安静氛围格格不入;还有时,她会将家里的垃圾、旧衣物等脏东西从窗户扔到楼下,导致楼下的绿化带里时常散落着各种废弃物,不仅影响小区环境,还存在砸到行人的风险。小区保洁员每天清理时,都要特意去李阿姨家楼下的区域打扫,“有时候刚清理完,下午又会有新的垃圾扔下来,真是没办法。” 保洁员无奈地说。

小区里的居民们对此怨声载道,有人在业主群里吐槽,有人向居委会反映情况,还有人直接拨打了 110 报警。但每次居委会工作人员或民警上门,李阿姨要么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要么情绪激动地继续 “开骂”,张叔叔则始终以 “家里的事会自己处理” 为由,拒绝他人过多干涉。久而久之,居民们虽然不满,却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在清晨被吵醒后,无奈地等待骂声结束。

二、背后的隐情:丧子之痛引发的心理危机

随着居民投诉次数的增多,小区居委会书记陈秀红决定深入了解情况,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她多次带领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走访,起初张叔叔总是避而不谈,但在陈秀红的耐心沟通下,他终于说出了李阿姨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

原来,两年前,李阿姨和张叔叔的独子(下称 “小张”)在一次车祸中不幸离世,年仅 30 岁。小张是李阿姨夫妇的骄傲,他从小成绩优异,长大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还刚刚谈了女朋友,原本幸福的生活就在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被彻底打碎。

车祸发生后,李阿姨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她整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原本开朗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张叔叔也同样伤心,但为了安慰妻子,他只能强忍着悲痛,尽量陪伴在李阿姨身边。然而,时间并没有治愈李阿姨的伤痛,反而让她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大约半年前,李阿姨开始出现异常行为,先是在夜里失眠,后来发展到清晨大声 “开骂”,还伴有唱歌、扔东西等举动。

陈秀红回忆说,第一次听到张叔叔讲述这些时,他的眼眶通红,声音哽咽。“他说,自从儿子走了,老伴就像变了一个人,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和清晨就情绪失控,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张叔叔还提到,李阿姨有时会对着儿子的照片发呆,嘴里念叨着 “儿子你快回来”,有时又会突然情绪激动,指责命运不公,甚至抱怨身边的人没有帮她留住儿子。

居委会工作人员通过与张叔叔的进一步沟通,以及对周边邻居的走访,了解到更多细节:李阿姨以前是小区里出了名的热心人,经常帮邻居照看孩子、代收快递,小区组织活动时也积极参与;儿子去世后,她几乎不再出门,也不再与邻居交流,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只有清晨才会出现异常行为。“她不是故意要打扰大家,是心里太苦了,不知道该怎么发泄。” 陈秀红在与居民沟通时,多次这样解释,希望能得到居民们的理解。

居民们得知李阿姨的经历后,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原本充满抱怨的业主群里,开始出现一些理解的声音:“原来她这么可怜,丧子之痛确实很难承受。”“虽然影响生活,但也不能怪她,她也是受害者。” 王女士也表示,“知道了背后的原因,再听到骂声时,虽然还是会被吵醒,但更多的是心疼,而不是愤怒了。”

尽管居民们多了一份理解,但李阿姨的异常行为并未停止,依旧每天清晨困扰着大家。居委会意识到,单纯的沟通与理解无法解决问题,必须让李阿姨接受专业的医疗帮助,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她的状况。

三、居委会与民警的努力:多次协调,推动就医却遇阻

为了帮助李阿姨,居委会联合社区民警,开始了漫长的协调工作。他们几乎每周都会上门拜访张叔叔,耐心劝说他带李阿姨去医院检查治疗。

今年 3 月,居委会工作人员第一次正式向张叔叔提出送李阿姨就医的建议。陈秀红带着社区医生一起上门,向张叔叔详细介绍了李阿姨的情况,说明她的异常行为可能是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表现,只有通过专业治疗才能缓解。张叔叔当时有些犹豫,他说:“我也想带她去医院,但她不愿意,说自己没病,我怕强行带她去,会刺激到她。”

之后的两个月里,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又多次上门,一方面继续劝说张叔叔,另一方面尝试与李阿姨沟通。有一次,民警在李阿姨情绪相对平静时,与她聊起了家常,提到她儿子小时候的趣事,李阿姨的眼神里露出了一丝温柔,还主动说了几句儿子的事情。民警趁机说:“阿姨,您要是心里难受,咱们可以去医院找医生聊聊,医生能帮您缓解痛苦。” 但李阿姨听到 “医院”“医生” 等字眼后,情绪突然变得激动,大声说:“我没病,不去医院!” 之后便转身走进房间,关上了门。

直到今年 5 月,经过居委会与民警的反复劝说,张叔叔终于松口,同意带李阿姨去医院。居委会立即联系了区精神卫生中心,安排医生上门为李阿姨进行初步诊断。医生来到李阿姨家后,与她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观察了她的言行举止,还向张叔叔了解了李阿姨的日常情况和儿子去世后的变化。

初步诊断结束后,医生私下对陈秀红和张叔叔说:“从患者的表现来看,她存在明显的情绪障碍,可能与丧子之痛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关。另外,通过简单的认知测试和身体检查,初步判断她可能存在脑部萎缩的情况,这也可能影响她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 医生建议,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要带李阿姨去三甲医院做一次脑部 CT 检查,同时进行更全面的心理评估和身体检查,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然而,当张叔叔听到需要带李阿姨去三甲医院做脑部 CT 时,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对医生和居委会工作人员说:“做 CT 太麻烦了,而且她肯定不愿意去大医院,万一在医院里情绪失控,反而不好。我看还是算了,不用做检查了。” 无论医生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如何解释检查的重要性,张叔叔都坚决拒绝,坚持认为 “在家吃药就行,不用去大医院”。

最终,医生只能根据初步诊断结果,为李阿姨开具了两个月的镇定类药物,嘱咐张叔叔按时给李阿姨服用,并告知他如果出现药物副作用或李阿姨的情况加重,要及时联系医院。

四、就医之路受阻:家人拒绝,居委会面临困境

医生离开后,居委会工作人员再次与张叔叔沟通,提议由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民警一起陪同他们去三甲医院做检查,全程帮忙协调,尽量减少麻烦,同时也能确保李阿姨的安全。但张叔叔依旧拒绝,他说:“不用麻烦你们了,我自己能照顾好她,吃药就行,去医院真的没必要。”

陈秀红无奈地说:“我们也理解张叔叔的顾虑,他怕带老伴去医院会受到刺激,也怕别人知道老伴去精神科就诊,会对他们家有看法。但他这种‘怕麻烦’‘怕刺激’的想法,反而耽误了李阿姨的治疗。”

居委会委员郁春华也表示,按照相关规定,居委会和民警没有权利强制将李阿姨送往医院,只能在家人同意的前提下,提供帮助和协调。“我们也想帮李阿姨,但家人不配合,我们也束手无策。” 郁春华说,“现在只能每天关注李阿姨的情况,定期上门看望,提醒张叔叔按时给她吃药,同时尽量安抚周边居民的情绪。”

为了让张叔叔重视李阿姨的治疗,居委会还联系了李阿姨的女儿(小张的姐姐),希望她能劝说父亲带母亲去医院。李阿姨的女儿住在外地,平时很少回上海,得知母亲的情况后,她在电话里对张叔叔说:“爸,您就听居委会的,带妈去医院做检查吧,这样才能治好她的病。” 但张叔叔在电话里只是敷衍地答应,挂了电话后,依旧没有带李阿姨去医院的打算。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阿姨服用镇定类药物后,清晨 “开骂” 的频率和音量略有降低,但并没有完全停止,偶尔还是会在清晨出现情绪激动的情况,扔东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周边居民虽然理解李阿姨的处境,但长期的困扰还是让他们有些不满。有居民在业主群里说:“理解归理解,但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正常生活也需要保障啊。”

居委会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想帮助李阿姨得到专业治疗,缓解她的痛苦;另一方面,由于家人的拒绝,他们没有有效的办法推动就医,只能眼睁睁看着李阿姨的情况无法得到根本改善,同时还要不断安抚受影响的居民。

五、专家建议:建立预警机制,加强精神障碍患者日常管理

李阿姨的情况并非个例,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如亲人离世、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后,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和治疗,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周边人群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如何加强精神障碍患者的日常管理,防患于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出了具体建议。专家表示,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应建立完善的精神障碍患者预警触发机制和标准化观察清单,对辖区内可能存在精神障碍风险的居民进行重点关注。

具体来说,预警触发机制可以包含以下核心指标:居民出现持续的异常言语,如长期大声谩骂、自言自语、言语混乱等;出现暴力攻击倾向,如威胁他人、破坏财物、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自我照顾能力骤降,如长期不洗漱、不换衣物、饮食不规律等;情绪状态异常,如长期情绪低落、焦虑、暴躁,或突然出现极端情绪波动等。当社区工作人员或居民发现某一居民出现上述一种或多种指标时,应立即触发预警,及时向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派出所报告。

标准化观察清单则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对重点关注对象进行走访和观察,记录他们的日常行为、情绪状态、社交情况、饮食睡眠等信息,形成动态的观察档案。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他们的状态变化,判断是否需要介入干预。例如,对于李阿姨这样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在观察清单中记录她每天清晨 “开骂” 的时长、频率、情绪激动程度,以及服药后的变化等,通过这些细节判断她的病情是否有改善或加重,为后续的干预提供依据。

此外,专家还建议,社区应加强与精神卫生机构、医院、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建立 “社区 - 医院 - 家庭” 联动的管理模式。当预警触发后,社区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联系精神卫生机构的医生,进行远程咨询或邀请医生上门诊断;对于需要就医的患者,社区可以协助家庭与医院沟通,安排就诊事宜,提供陪同就医、交通接送等帮助;同时,社区还可以引入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疏导、家庭支持等服务,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也缓解家庭的照顾压力。

在李阿姨的案例中,居委会已经尝试了部分措施,如联系精神卫生中心医生上门诊断、提供药物指导等,但由于缺乏完善的预警机制和联动模式,加上家人的不配合,导致后续治疗无法顺利推进。如果社区能更早建立预警机制,在李阿姨刚开始出现异常行为时就及时介入,或许能更早地推动她接受治疗,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目前,居委会仍在持续关注李阿姨的情况,定期上门看望她和张叔叔,同时继续与张叔叔沟通,希望他能改变想法,同意带李阿姨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社区民警也表示,会加强对小区的巡逻,关注李阿姨的异常行为,确保不会出现伤人或自伤的情况,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FM904

相关文章

  • “50升油箱加67.96升汽油”,调查结果公布 针对社会关注“有车主反映50升油箱被加了67.96升汽油”问题,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于8月28日发布情况说明。经核实,车主投诉加油被多收200元的情况属实,加油交易计费异常初步判定为加油机设备软硬件及信息交互故障。初步调查结果通报具体内容如下:一、前期情况8月9日,涉事车主到中石油高新天山加油站
  • 上海六旬阿姨每天四五点准时开骂,居委会:其因儿子车祸过世后引发心理问题,已向其家人提出送医诊治遭拒绝 在城市的居民区里,清晨本该是宁静祥和的时光,居民们或在睡梦中享受最后一段休憩,或准备开启新一天的生活。然而,上海某小区的居民却长期被一段不和谐的声音打破清晨的宁静 —— 一位六旬阿姨每天凌晨四五点准时大声 “开骂”,偶尔还会伴随唱歌、扔脏东西等异常行为。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让人们
  • 环境脏乱差、半空中电线杂乱...扬州武庄小区存在多个问题盼解决 半空中的线缆近日,网友“185*****242”通过扬州发布手机APP报料平台反映,他是武庄小区的居民,小区内现在存在多处影响居民生活的问题,盼解决。网友反映武庄小区存在多个问题这名网友介绍,首先,武庄小区北侧的拆迁地块现在正在施工建设,离小区只隔了一道铁皮围挡。而且,施工单位清晨五六点就开始施工,
  • 【每日邻声】九年光阴里老党员用“小事”绣出社区幸福图 在于洪区富海同盛小区的楼宇间,常能看到一位满头银发却步履稳健的身影: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手中布袋子装满民情资料,脸上总挂着让人暖心的笑容。她就是居民们一口一个“张大姐”的小区党支部书记张淑华。从企业会计到社区先锋,九年光阴里,她用退休不褪色的坚守,在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里,写下共产党员最质朴的担当
  • 鼓岭医者海门薇:烽烟中的生命守护人 逆行参加战地医疗工作 用日记记录日军暴行鼓岭医者海门薇:烽烟中的生命守护人海门薇医生的毕业照。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她以无畏的逆行和仁心,从闽清山村到重庆战地医疗一线,救助了无数苦难中的中国百姓。其间,她不仅用手术刀缝合战争导致的创伤,还用画笔记录日军的暴行、用母爱温暖孤儿的心灵……这就是鼓岭医者
  • 悬壶济世惠民生 香囊传情暖人心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杏林夜话”中医夜市点亮汉江湾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杏林夜话"中医夜市点亮汉江湾 通讯员供图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涛 通讯员 周雪丹 熊建平) 8 月 15 日傍晚,武汉汉江湾体育广场人头攒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第二场 “杏林夜话” 中医夜市如期开市。继 8 月初首期活动收获满满好评后,这场融合中医文化宣传、知识科普与普
  • 拓展白名单范围 第二批澳门药物获批在横琴使用 【来源:珠海市人民政府_各区动态】为营造趋同澳门生活的便利环境,进一步满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内澳门居民的多元用药需求,澳门特区政府药物监督管理局持续与内地相关部门紧密合作,积极推进在合作区指定医疗机构使用澳门已上市药物的工作。继首批共296种药物于2024年4月获列入合作区指定医疗机构可使用的澳门药
  • 昆明警方:王某、张某等4人落网! “专业荐股老师教你选股”“投资越多赚得越多”“绝对的低风险、高回报”看到这些信息是不是很心动?杨先生相信了这些“承诺”被骗14万元近日昆明市宜良县公安局接到报警后迅速出击抓获4名涉电诈犯罪嫌疑人筑牢群众“钱袋子”的安全防线此前杨先生在刷炒股视频时被视频推荐的“财圈社交”App吸引其注册登录后两名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