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近年来,图书众筹逐渐成为实体书读者热衷的购书方式之一。然而,货不对板、延期交付、价格虚高等现象,可能让“众筹”变“众愁”,阅读变了味的同时,也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8月24日 《工人日报》 )
许多才华横溢的作者,因缺乏出版资源或出版图书难以达到起印量,无法获得出版社的青睐,作品亦无法触及读者,就会处于被埋没的状态。图书众筹的兴起,不仅能够助力作者实现出版书籍的心愿,还能让优秀图书顺利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作品提供展示的新舞台,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从另一层面来看,图书众筹彰显了数字阅读时代人们对实体书籍的情感依恋与文化认同。所以,哪怕是小众化的图书,对阅读而言也是一件积极且有益的事,值得鼓励和支持。然而,现在的众筹图书越来越商业化,偏离了“重在阅读”的初衷,令人唏嘘。
很多想走商业化路线的众筹图书,往往在装帧设计上更为精良,纸张质量也更为上乘,使图书从单纯的内容载体升华为艺术品,逐步向商业化发展。既然是商业化尝试,众筹图书自然难以避免追求利润。因此,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难免会出现货不对板、延期交付、价格虚高等现象。“众筹”变“众愁”,不仅让阅读变了味,还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众筹图书的本意在于,一方面,助力那些原本难以面世的书籍成功付梓,另一方面,它可以迎合当代读者对实体书“物质性”的怀旧情感与深切渴望,回应部分读者希望支持小众出版、独立作者的情怀需求。众筹图书强化收藏属性,这当然无可厚非。然而,限量编号、作者签名、独家赠品等附加价值,既未能让逐利的收藏者获得收益,亦未能实现公众期待的阅读功能。
了解业内行情的人都知道,传统出版业正面临渠道日益萎缩、利润不断摊薄的生存困境,大家期待众筹图书能成为打破这一僵局的良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众筹图书为追求短期流量和商业化利益,陷入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恶性循环,凸显出行业的浮躁心态。这种颠倒主次的短视行为,何异于饮鸩止渴?
众筹图书的商业化倾向,过分追求包装和营销,却忽视了图书内容本身的质量,导致一些徒有其表的图书涌入市场。所以,对于众筹图书,我们持支持态度,但必须警惕它的商业化趋势,使图书回归阅读本质,进而达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双赢”。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