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西夏陵新晋世界遗产 引黄古灌区以活态文明映耀黄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9:31:00    

西夏陵1号陵和2号陵。记者 海坤 摄

西夏陵出土文物。 记者 鲍淑玲 摄

引黄灌区滋养“塞上江南”。 资料图片

考古专家对部分防洪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记者 海坤 摄

贺兰山下,新晋世界遗产西夏陵的黄土陵台在夕阳中投下庄严剪影;黄河岸边,一项延续两千年的水利工程仍在滋养着万顷良田。

北京时间2025年7月11日晚,法国巴黎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而宁夏也迎来了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当宁夏人民为西夏陵申遗成功而奔走相告时,可曾记得——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一个更古老的世界级遗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宁夏引黄古灌区,至今仍在滋养着宁夏平原的万顷良田。

宁夏的“双遗”传奇

随着西夏陵成功申遗,宁夏拥有了两项世界级遗产。回望2017年10月10日,墨西哥城传来喜讯: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当时,这项标志着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实现了宁夏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历史仿佛画了一个圆。从2017年引黄古灌区摘得宁夏首个世界遗产头衔,到2025年西夏陵成为宁夏首项世界文化遗产,八年间,宁夏完成了世界遗产的“双星布局”。

千年流淌的奇迹

滔滔黄河,亘古流淌,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华夏文明。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作为黄河母亲最为宠爱的孩子,自古以来,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秦代便已拉开屯垦开渠、护佑中原的序幕,从汉代的移民戍边、兴修水利,到北魏唐宋元明历代的疏浚修缮、灌区发展,直到清代的修筑皇渠、灌区兴盛,引黄灌溉随着朝代更替、盛进衰退,历经沧桑变化却从未中断,始终是西北重要的绿洲垦区和国家粮仓,留下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盛赞。

宁夏平原位于大河之央,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落差近180米,河面稍低于地面的优势禀赋,加之适宜的河流比降,只需在黄河两岸采取简单的水工措施,即可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历代治水先贤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各民族劳动人民,携手并肩、筑坝开渠,谱写一曲曲治水兴宁的时代华章。

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14条历史超过百年的古渠千秋流韵、惠泽至今,早已融为宁夏大地上的生生血脉,持续不断给塞上万物提供着营养和能量,让这里成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如今,宁夏引黄古灌区涉及范围1.3万平方公里,引黄干渠25条,灌溉面积达1079万亩,成就了中国十大新天府的荣光。

双遗产的内在联结

西夏陵与引黄古灌区,一为帝王陵寝,一为水利工程,看似迥异,实则血脉相连。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贺兰山下建立西夏王朝。西夏王朝的根基,正是引黄灌区滋养的“塞上江南”。没有黄河灌溉带来的农业繁荣,就不可能有支撑西夏王朝近200年的经济富足。

据考古发现,西夏时期曾开凿了“昊王渠”,对引黄灌区进行扩展,同时制定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十五卷,5门40多项的严苛律条,让宁夏水利从春工、修渠、派事、用料都有法可依,开创我区立法治水的先河。这充分说明西夏政权对水利工程的高度重视。而此次西夏陵申遗成功的关键价值认定之一,正是它实证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这条贯穿宁夏的丝路商贸通道,其繁荣同样依赖于引黄灌区提供的物质保障和交通支持。

活着的水利博物馆

不同于西夏陵的静态遗存,引黄古灌区是一部依然流动的活态历史。在漫长的运行过程中,它孕育了璀璨的水利文化。

从司马迁的“水之为利害”到郭守敬的“因旧谋新”,从乾隆大帝的“兴水利以尽地利”到宁夏知府的“河渠为宁夏生民之命脉”。长期的治水实践中,灌区始终秉持“民办、公助、官督”的管理模式,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灌区岁修,充分发挥古渠灌溉效益。蒙恬、刁雍、通智等治水先贤功昭千秋、名垂史册,沿用至今的卷埽治河、封俵轮灌等治水技术精湛、领先于其时代,为“塞上江南”的繁荣与富庶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步入新时代,为了保护传承弘扬好宁夏特色黄河水文化,2011年9月,全国第一个建成省级水利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宁夏引黄古灌区“申遗”成功之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水利厅、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实施《宁夏引黄古灌区保护规划(2018-2035年)》。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成为全国首部立法专题保护灌溉遗产的地方性法规。匠心打造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新高地——黄河宁夏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于2025年5月18日,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之际落成开放,至此宁夏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一馆一中心”展示黄河水文化的省区。

此外,渠首唐正闸、七星渠老渠口、固海泉眼山泵站等地分别布设了水利工程建设历程、古渠历史文化及节水科普展厅,从多角度、全方位打造黄河水文化展示宣传矩阵。与此同时,在灌区的关键水工建筑物和14条古渠旁分别设置了5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纪念碑和46块遗产保护碑,水文化宣传牌127处,切实拓宽了宣传渠道,守住了宣传阵地。

从遗产保护到文旅融合

如今,“塞上江南”拥有了两张世界级名片——西夏陵见证着历史的辉煌,引黄古灌区延续着生命的脉动。这两大遗产共同勾勒出宁夏大地上人地关系的壮丽画卷。

游客漫步在西夏陵景区,脚下是沉睡千年的帝王陵寝;而几十公里外,黄河水正通过古老的渠系流入万顷稻田。在青铜峡,那些唐代开凿的渠道依然清澈流淌,清代建造的水闸仍在调节水流。

西夏陵博物馆里,近万件文物诉说着党项族的兴衰;而引黄灌区沿岸,500多件水利实物展品散落在关键水利工程周边,1300多件文物藏品收藏于“一馆一中心”讲述独具宁夏特色的“黄河故事”,与千秋流韵的古渠古闸共同构成一部活着的水利史典。

历史与现代在此交汇,世界遗产与活态文明相映成辉。当西夏陵走向世界舞台,别忘了宁夏还有一个持续运转2200多年的世界级遗产,静静诉说“塞上江南”的生命之源和文明传奇。

西夏陵不只是帝王陵寝 更是古代防洪工程活化石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这是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描写西夏陵的诗句。

贺兰山麓,这座占地53平方公里的陵区,以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构成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夯土帝王陵园。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于贺兰山下的兴庆府(今银川)称帝,建立与宋辽鼎立的王朝。1227年,成吉思汗大军踏破贺兰山阙,让西夏王朝覆灭的同时,文字、制度与记忆几近湮灭,直到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不长草、不落鸟”的土冢下发掘出10万余件文物,才重新拼合这段历史。

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营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吸收党项、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虽然西夏陵地处干旱少雨的荒漠地带,但每年还是会有少量降雨,贺兰山上植被稀少,集中的降水冲刷地面,威力也不能小觑,其精心设计的防洪系统至今仍然守护着陵园内的遗迹。

首先,9座帝陵及其陪葬墓被巧妙地安置在山间冲沟自然分隔形成的平坦高地上,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组群,从选址这一环节就提前考虑到防洪排涝,防患于未然。

其次,西夏陵还有32处专门的防洪工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护网络。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介绍,西夏陵在一个洪冲积扇上,这些防洪工程成为西夏陵持续营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夏陵防洪工程主要分为防洪墙和排洪沟两大类型,防洪墙通常建造在地势较高、水流较为湍急的区域,采用石块堆砌的方式构建,内部填充黄土增强稳固性,有效阻挡和分流山洪的冲击力;排洪沟则是直接在地面开挖而成,形成有序的排水通道,并根据地形走势合理布局,及时疏导雨水和山洪,将水流引向远离陵墓的安全区域。

在6号陵遗址考古人员发现明沟与自然冲沟结合的排洪网络,山洪先被高处的防洪墙减速,再经多级沟渠分导,最终化为无害的细流,展现了古人的治水智慧。这套防洪系统工程遗址,与帝陵建筑共同构成了西夏陵的完整面貌,是研究古代水利工程和防灾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时至今日,这些防洪设施依然清晰可辨,默默诉说着千年前西夏工匠治水智慧与匠心,也为现代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关文章

  • 西夏陵新晋世界遗产 引黄古灌区以活态文明映耀黄河 西夏陵1号陵和2号陵。记者 海坤 摄西夏陵出土文物。 记者 鲍淑玲 摄引黄灌区滋养“塞上江南”。 资料图片考古专家对部分防洪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记者 海坤 摄贺兰山下,新晋世界遗产西夏陵的黄土陵台在夕阳中投下庄严剪影;黄河岸边,一项延续两千年的水利工程仍在滋养着万顷良田。北京时间2025年7月11
  • 百位青春体验官解锁宁夏新玩法 这场追“星”之旅太美了 来源:【银川新闻网】“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 7月17日,宁夏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百校联动・青春集结・星星故乡”第二季采风活动结营仪式上,《宁夏》的美妙旋律为这场百名高校“青春体验官”的宁夏追“星”之旅画上完美句点,也为“塞上江南”定格下活力四射的青春影像。沙漠派对 星空放歌“在沙湖星空下
  • 山东多地义务教育招生开启,“爱山东”助您指尖办理! 来源:【新黄河】近日,山东多地义务教育招生陆续开启。“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义务教育招生”服务,让家长轻松高效完成入学报名,实现“数据多跑路,家长少跑腿”。以青岛市为例,家长们只需在手机上打开“爱山东”,即可全程网办。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打开“爱山东”App、支付宝、微信小程序,首页搜索“义务教
  • 民生论谈丨优化灌溉保粮食生产用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全国春灌面积达3.6亿亩,其中,已启动大中型灌区5230处,灌溉2.5亿亩。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受旱区域237处大中型灌区累计供水超1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570万亩,灌溉供水总体有保障。■ 李海楠平均降水量、河流来水量双双偏少,构成今年春灌的基本水情。这为检验水利工程关
  • 宁夏对近60万户个体工商户开展分型分类精准帮扶 新华社银川5月8日电(记者任玮)记者从宁夏市场监督管理厅获悉,宁夏面向全区59.81万户个体工商户开展分型分类帮扶,针对“生存型”“成长型”“发展型”以及“名特优新”等不同类型的个体工商户,采取个性化措施进行精准帮扶和重点培育,为个体工商户解难题、办实事,助其增强持续健康发展内生动力。截至今年4月底
  • 汉中市石门灌区全力组织抗旱灌溉“攻坚战” 本报讯(通讯员 喻东平)今年以来,陕西省汉中市遭遇持续晴热少雨天气,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同比减少三成以上,褒河径流量比常年同期减少1/3,区域性透墒雨长期未现。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仍以多云和晴天为主,旱情形势严峻。面对这场“烤”验,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迅速行动,组织全局力量打响抗旱保灌“攻
  • 获批4年,济南起步区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527.6亿元 国务院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四年以来,济南起步区取得怎样发展成效?4月28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九场,介绍山东深入贯彻黄河战略,加快济南起步区全面成形起势情况。新黄河记者从现场获悉,2021—2024年,济南起步区地区生产总值年
  • 各地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加速推进 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各地加速推进重大工程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在“十四五”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工程——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建设现场,建设者们正全力开展航站楼机电及精装修工程,目前已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70%,厦门翔安国际机场计划2026年底通航。届时,可满足年旅客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