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白内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2 12:23:00    

孙女士六十大寿那天,儿女们吹蜡烛时,她接过孙子递来的寿桃蛋糕,但是蛋糕上用奶油写的字看着模模糊糊,老花镜架在鼻梁上也不顶用,眼前像蒙了层蒸包子时的水汽。她以为是老花镜模糊了,摘下眼镜擦了擦,看东西还是很模糊。

孙女士的这一举动,她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第二天就带孙女士到医院看眼睛。

经过检查,医生对孙女士说:“阿姨,你这眼睛是‘水晶球用久了起雾’,你这是白内障。”孙女士听了医生的话恍然大悟,原来看东西模模糊糊竟是白内障在作怪。

危险因素

当晶状体中的蛋白质因老化、紫外线或疾病等因素发生变性时,原本精密排列的透明晶体蛋白结构便会瓦解。这些变性蛋白质逐渐聚集形成不溶性的浑浊团块,最终如同给眼睛蒙上了毛玻璃,导致视物模糊,甚至失明。

1

年龄增长

就像头发会变白一样,晶状体随年龄增长出现浑浊是自然老化过程,这说明眼睛已经陪伴您经历了丰富的人生旅程。

2

环境因素

紫外线辐射长期暴露会加速晶状体老化,如高原地区白内障发病率高于平原地区。

3

慢性病影响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也是洞察全身疾病的窗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会破坏眼内微环境,从而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4

不良习惯

吸烟、酗酒、滥用激素类药物等不良习惯也会增加患白内障的风险。

治疗误区

误区一:靠滴药水治疗白内障

目前,抗白内障药物治疗不能有效阻止或者逆转晶状体混浊,手术治疗是目前白内障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白内障手术在改善视力的同时,还能同步解决原有的老视、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

误区二:白内障熟透了才需手术

过去,很多人在面对白内障手术时存在常见误区:认为要等白内障熟透了才能手术,实则是因为早期技术限制。如今,随着技术进步,患者不用等到白内障完全成熟、看不清时才做手术,只要感觉白内障影响到了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就可以考虑手术。而且,时间拖延越久,白内障越成熟,手术难度会大大增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将大幅增加。所以,如果患者就医时,医生说符合手术指征,就要积极接受手术治疗。

误区三:做完手术就一劳永逸了

有的患者做完了白内障手术又出现看东西不清晰的问题。其实,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医学上称为后发性白内障,这是白内障手术较为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常发生在术后5年左右。

后发性白内障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有关。晶状体上皮细胞再生能力越强的人,就越容易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越年长的患者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概率越小;越年轻的患者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概率越大。后发性白内障是一种局限性的慢性疾病。症状较轻者可观察;症状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可接受激光治疗或后囊膜切除术。

防控方法

虽然老年性白内障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养成以下这些日常习惯延缓进展速度。

1

防晒护眼

户外活动时,戴防紫外线太阳镜,减少晶状体损伤。

2

控制慢性病

控制血糖、血压,降低代谢性白内障风险。

3

健康饮食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胡萝卜、蓝莓)。

4

定期检查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者)需缩短筛查周期。若发现早期症状,可通过药物缓解不适,但须严格遵医嘱。

预警信号

一旦出现以下症状,要提高警惕,尽早就医。

1

视力渐进性下降

看东西像隔着毛玻璃、“雾里看花”,且无法通过戴眼镜改善。

2

眩光与重影

夜晚灯光周围出现“光晕”,夜间车灯呈星芒状、视物呈双影。

3

老花眼“反转”

原有老花眼的症状突然好转,不戴老花镜也能看清近处的字或者物体,实则是白内障引起的屈光变化。

4

对比敏感度下降

如难以辨认灰色台阶边缘,患者在高空间频率上的对比敏感度明显下降。

5

色彩感知异常

色彩感知异常是核型白内障的症状之一,常表现为蓝色系色觉异常。这是因为变性的晶状体会选择性吸收更多短波长的蓝光。因此,患者看蓝色物体时,由于蓝光被吸收,视觉上就会觉得蓝色物体颜色改变。

注意,通过自我检查可以发现白内障。具体方法是使用手机后置摄像头,在明亮环境或者在暗室中打开闪光灯,观察瞳孔区,出现发白或发黄提示白内障可能。

作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白内障科 杨晓薇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一级主任医师 林浩添

来源:健康中国

相关文章

  • 致命的出差:一起车祸“撞碎”四个家庭 事故发生三天后,家人在桥下找到了浩浩的手机,屏幕已经碎裂。尽管车速在几秒内由108公里/小时降到了71公里/小时,还是追尾了停在快车道上的半挂车。“路面结冰打滑了,车没有刹住。”只有一年半驾龄的司机小麟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核准六座的小型客车里还有小麟的四个同事,浩浩坐在副驾,小玮在主驾后排,
  • 严防悲剧发生!世界预防溺水日,这些知识要记牢! 今天是世界预防溺水日旨在提醒全球人民增强预防溺水意识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当前正值暑期户外玩水人群增多让我们共同关注并采取行动预防溺水悲剧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发布的首份溺水预防报告指出自2000年以来全球溺水死亡率下降了38%然而溺水仍然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范围内估计每小时有30多人溺水仅202
  • 盛夏来临,如何正确使用空调 正值盛夏,随着气温的升高,空调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很多人对空调的使用存在误区,要么过度依赖导致健康问题,要么因担心耗电而强忍高温。如何正确使用空调,兼顾健康和节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科医学科医生张卫茹介绍,空调使用不当,易得空调病。呼吸道症状为鼻塞、流涕、干咳、咽喉干痛,严重时可能诱发哮喘或支气
  • 被猫抓伤没在意,成都大爷染上“猫爪病”反复发热数月!医生提醒→ 近日,三六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了一位备受疾病困扰的张大爷(化名)。在过去几个月里,大爷饱受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反复发热之苦。经过科室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再结合特异性抗体检测、淋巴结活检病理及PCR检测等,谜底终于被揭开——困扰张大爷的竟是“猫抓病”。曾被爱猫轻微抓伤却未重视原来,张大爷是一
  • 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发生3.0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公里 每经AI快讯,7月21日,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7月21日5时15分,在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北纬30.77度,东经96.24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每日经济新闻
  • 不是开玩笑!这种病正高发,“死亡率极高”! 近日,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据温州晚报消息,一名卡车司机因车内高温导致体温飙升超过41℃,昏迷不醒,被紧急送医抢救,医生诊断为“热射病”。“武汉发布”公众号也称,7月5日下午,武汉市江汉区73岁的王先生因连续高温天气仍坚持不开空调,仅靠电风扇降温,中暑昏迷,送医后确诊为“热射病”。一时间,有关“热射
  • “买新房挖出尸骨”最新进展,警方:该人骨不涉及案件,初判是买来的土方挖到坟 针对媒体报道的“河南省长垣市一业主装修时挖出多块人骨”事件,7月1日,澎湃新闻从当地警方获悉,经警方核实,该人骨不涉及案件,初步判断应是所购买土方挖掘到无主土坟。此前,小区物业工作人员曾对媒体表示,涉事院子里的土是从其他地方购买并运过来的。据媒体报道,2024年孙女士在长垣市购买了长城德邻城三期一楼
  •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多学科联手攻克复发甲状腺癌 今年65岁的毕先生(化名),甲状腺癌多次复发,在心脏搭桥术后、多脏器功能异常的高危状况下,近日于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接受颈、胸联合根治术。医院头颈外科与胸外科专家接力作战,完整清除颈部及纵隔转移淋巴结,实现患者零并发症康复。十年抗癌遇险关 多科会诊破困局“颈部、纵隔都发现了转移灶。”2025年,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