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东最早的木匠是谁?
不是鲁班,是轮扁。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天道》
齐国工匠轮扁认为他制作车轮的技能是从手上得到感觉而心里思考总结,技能背后的思考是无法言传的。继而轮扁断定圣人对思考感受的言论也是这个道理,写出来了就是“糟魄”。
这是一场发生在2600年的对话,众说纷纭,似乎一直没有答案。
这次对话甚至可以看做是职业教育最早的探讨,技能可以“言传”身教吗?
2025年7月3日,距离齐国都城临淄不远的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举办了“人工智能+”示范课活动,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规模和最前沿的旅游职业教育AI应用活动。
35位教师以全新的视角和模式重新演绎了AI时代的“轮扁斫轮”。
思考之一:车轮是什么样子
轮扁传授制作车轮的前提,是要拿出“案例”,说说车轮是什么样子?轮扁他们家院子里一定放着各色各种的车轮!如果没有,可以现场“变”出一个吗?
旅游外语系金玉教授在示范课《中华美食》中在AI加持下可以现场提供四喜丸子案例,而且秒变英语。

教师利用AI生成各类旅游职业教学内容,仅仅是初级阶段。判断AI应用是否在初级阶段可以使用一个粗略的标准:现实可能性。比如,教师可以实时提供“案例”吗?还有“案例”一定是教师提供吗?
酒店运营与管理系唐志国教授在《酒店竞争群构建》示范课里采取让学生通过AI生成相关案例,这个时候学习方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另外,教师可以提供方式方法,让学生自个先去看看车轮的样子。通识教育部讲师于雅楠在讲授《从徐霞客到AI时代》课程之前,会引导学生通过秘塔AI预习相关课程,从某方面说,简单的知识传授大部分可以由AI代劳了。

旅行与休闲系助教杨旭在《目的地营销新范式》示范课里则动用了腾讯ima,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时提问。或者说,给每一位学生安排了一个教学辅导。

AI应用旅游职业教育的重大变化是原来的不可能现在成为现实,而如果原来费了很大劲现在使用AI轻松了,单单盯着AI提高效率,省事省劲,那要么小看了AI,要么小看了旅游职业教育。
思考之二:没有木头,能不能做几个车轮试试
相当部分的旅游职业技能训练是场景训练,传统路径是通过软硬件堆砌建设“虚拟仿真”实训教室,或者再鼓鼓劲搭个“实景”。显而易见,这个路数最大的缺陷是不灵活,模式固定。
现在旅游外语系讲师王娇通过AI编写《安检服务》示范课的外语对话智能体轻而易举,可以随心所欲设置场景,变换场景的成本微乎其微。

当文博系副教授沈红在《民宿概念设计》引导学生跨越软件技术使用障碍利用AI设计出心里想象的民宿的时候,可能意味着旅游技能训练进入了一个时代。也就是,学生心里想的就可以马上看到,让老师看到。所想即所见。

烹饪与营养系讲师董庆杰在示范课《盘饰的设计与制作》进行的课堂练习是,通过AI文生图功能设计美食盘饰,还可以一点一点修改。这个过程和手绘有什么不同?有一点可以肯定,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以及训练学生的美感。

民航服务与管理系助教张铭娜在《形象塑造的基本构成-发型设计》课堂上通过AI训练学生“美感”的同时,也在提醒学生是“谁”设计了发型。

依据课堂实际需求,可以实时变换实训环境、对象、条件、形式等等,这就意味着国内许多虚拟仿真实训教室成了摆设。
思考之三:如何做到“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制作轮子如何做到“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现在要么靠嘴,要么靠实训技术,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思路、模式开发“得心应手”的课堂教学系统吗?原来是遥不可及的。
旅游信息系副教授李领娣在《早餐服务英语》示范课中利用deepseek设计背单词教学程序已是司空见惯,而且立等可取。AI的技术基础叫大语言模型,对于外语教学和外语专业是锋利的双刃剑,外语教师应该直面现实游走刀锋,而不是沙漠里的鸵鸟。

旅游外语系讲师邱晓婷讲授《游在齐鲁》中的教学程序具备游戏色彩,这有利于学生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游戏”对战场景。或者这让我们意识到,学生可以借助手机进入AI学习场景,场景工具带有显著的普及化色彩。

如同民航服务与管理系教授李爱军,许多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教师设计使用教学智能体,当《旅客登机服务礼仪》示范课智能体“AI领航人”分发到每一位学生手机的时候,通常说法是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助教,这个说法是苍白的,教学模式由一对多变成一对一,不经意间变革已经发生。

烹饪与营养系讲师田憬若在讲授《传统兑碱发酵法》时,使用自然语言开发了学生使用的《面粉发酵碱量计算器》。与此同时,也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学生自己也可以非常容易地开发使用这种程序,终身学习,不断进步。


由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到学习方式、思维方式,AI应用最终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只是我们认知会停留在教室黑板上的板书吗。
思考之四:“口不能言”,有没有其他办法
轮扁认为他的技艺“口不能言”,课程不是“讲”的,如何让学生明白?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老师们的办法多的是。
酒店运营与管理系讲师李文英在《情绪识别》示范课里要讲述如何通过面部表情识别客人情绪,她的课堂练习题目是:“描述面部动作,让AI生成一个“喜”的正面表情图”,这是AI基础应用文生图,让学生通过操作了解。

古风音乐有什么特点?以前是让学生“听”,现在文博系助教徐颖杰在《开启古风音乐创作之旅》示范课里是让学生“做”,做一首曲子。学生会“应于心”吗?!

在示范课《主题宴会台面设计》中酒店运营与管理系讲师杨佳丽认为,AI可以让学生从想象过渡到具象和现实。如果认为酒店管理和数字化运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熟练使用设计软件和具备美术功底,那么这样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AI应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维方式问题。AI文生图可以生成教学训练场景,而把这个过程反过来就是学生通过提示词进行“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过程。酒店运营与管理系副教授刘萍的示范课《酒店前台入住登记话术训练》实践了这个过程,学生对于客人状态识别实现两两相照。最大的困难是无法形容这种教学模式,因为从来没有过。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的意境学生如何理解?能让学生触摸到吗?通识教育部讲师刘秀芳在大学语文《易安词新,四季旅情》示范课里让学生依据诗词使用AI设计文创产品,甚至还实际做出个样品来。

AI在旅游职业教育应用结果是打破专业限制,跨界跨专业成为家常便饭垂手可得。纯粹专业的这碗饭可不好吃了。
思考之五:轮子做得怎么样
轮扁认为“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快了不行,慢了不行,紧了不行,松了不行。从古到今,可能很难对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进行耐心细致的评价解释。所以轮扁老师傅七十岁了也不能歇着。终于,这位可以耐心说:“慢慢来,你可以的”。
《导游欢迎词》课程设计者旅游外语系讲师牛学艳通过豆包智能体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由教师设定评价规则,而规则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甚至思维方式,真正一对一个性化学习评价实现了。

AI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分,还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酒店运营与管理系讲师孙文哲在《鸡尾酒创新》课程中就使用了这种方式,而且引用全国旅游院校大赛自创鸡尾酒调制评分标准进行教学评价。猜猜看,以赛促教喊了多少年,一对一地“促教”模式是不是第一次出现?!

AI可以有记忆,酒店运营与管理系副教授闫雪梅在课程《宾客投诉处理》里设计了学习评价智能体,让AI评价有了内在规则和记忆。每一位学习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更正改进不足的过程,以前教师是思而不得,如今快速进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课堂。

民航服务与管理系副教授左蕾在《无陪儿童服务礼仪》课程里让AI“看见”和“听见”学生的表现,然后进行评价。今年谷歌发布最新大模型指导“人类”修理自行车,印象深刻。这可能是第一次,旅游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应用如此和世界同步。

思考之六:“有数存焉于其间”是啥
轮扁强调制作车轮要“有数存焉于其间”,还不能教给儿子。看来,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教育的永恒话题。
烹饪与营养系副教授金洪霞在《主题宴会设计》课上引导学生使用AI进行主题宴会设计,讲解提示词也是讲解理论,学生们盯着deepseek的思考过程,然后看到结果,这是实践吗?如果不是,可是学生明明可以通过调整提示词来优化结果,这是实践。只是太快了。

民航服务与管理系讲师赵家浩在《空乘面试技巧》对学生强调,要学会把“理论”给AI,要学会判别不同AI的结果,AI可能会出现各种结果。

旅游的本质是信息交流,而语言又是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旅行与休闲系讲师李冉在《孔庙导览词创作》课程中不断向学生传递“控制”的感觉,如何向AI设定下达条件和命令,出现希望的结果。结果可以反向证实学生的理解,可以快速培养学生的兴趣,尤其是自信的感觉。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生成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旅行与休闲系讲师鲍喆的《旅游产品定位实践》讲的是旅游产品定位,而内容是教给学生使用AI设计旅游海报。AI海报设计过程就是旅游产品定位讲解过程,图像生成过程就是学生实践过程,也是理解过程。所以,这个课程名称叫“实践”。

戏法千变万化,各有奥妙不同。那个“有数存焉于其间”,教师或者学生们瞧瞧生成结果,大概就明白了。旅游职业教师要么跟上,要么迷惑“有数存焉于其间”到底在哪里。
思考之七:能不能在奔驰的车上修轮子
山东另外一位著名的木匠是鲁班,据说他制作的木鸢在天上可以飞翔三天三夜,远超过现在的无人机。能不能培养两个木匠的复合体,解决旅游职业教育问题的同时解决旅游产业问题。这是一代人的庆幸,旅游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和旅游产业技术应用几乎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文博系讲师盖俊竹在《抖音同城获客》课上讲解利用AI提高视频产量和覆盖范围,这是通过AI解决旅游产业问题,也是教学实践问题。产教以这种方式在课堂上达到融合,谁能够想得到。

如同酒店运营与管理系讲师解姣姣一样,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大多数AI教学模式和方式都可以解决旅游行业问题。《前厅接待高峰时刻的应对》是教给学生利用AI提高服务技能,也是酒店前厅服务人员使用AI提高服务水平的方式方法。AI直接提高旅游业者技能能力,从这点出发,好的AI教学系统也是AI技能提高系统。

AI水银泻地般进入旅游行业,原有信息传播的方式、业态和模式,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AI时代带来巨大的机会,让旅游职业教育与产业并驾齐驱。旅游信息系助教张英春《旅游指南制作》甚至是抢跑,利用AI智能体编辑制作旅游指南信息,站在了旅游信息产业前端,是科研,是教学,是产业应用。

有人认为AI是最后一次工业革命,也就是说这个时代机遇只有一次,赶上了就赶上了。后面再也没有,永无可能。
思考之八:现代轮扁的技能是什么
轮扁的轮子制作技艺再高超,传给后代也还是制作轮子。鲁班发明了风筝,传给后代成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体育课的项目。
通识教育部体育讲师吴海龙的《风筝》课上也教给学生利用AI设计制作风筝,其中学生的技能培养出现连锁反应,由休闲体育到非遗活化到手工制作。

社会分工一般划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给每一位脑力劳动者或者体力劳动者加一个脑袋会怎么样?加100个又如何。烹饪与营养系讲师高优美的《食谱的评价与调整》课讲到通过AI进行食谱评价,为未来的厨师们加上了N个脑袋,他们会掌握营养师的技能,能力和技能怎么算。

旅行与休闲系副教授韩爱霞在《数据驱动的餐厅决策优化》课程已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如何把“外挂”大脑能力变为自己的能力。“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成为“外事内事皆问AI”,“餐厅决策”关键在于人机协同的“度”。

旅游信息系讲师王蕾的《酒店投资方案的智能推演》课程试图探究高职学生在AI加持下的技能能力边界,在AI智力水平日新月异的前提下,可能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可喜的是,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教师们已经开展了大量探索。

多智能体协同的前提下,旅游业可能也会出现一人公司。旅行与休闲系讲师马珺在《对标账号拆解》课程实际讲解任务拆解和多智能体完成。如果给学生传授可以利用多个智能体完成任务,那么我们在培养一个团队,培养学生指挥一个团队的能力。

AI加持下的现代轮扁的技能是什么?没有看到AI的能力边界,同样使用者的能力边界也不能确定。
思考之九:为什么轮扁不提工具
轮扁说了大半天理论,就是不提制作轮子的工具。可能他认为,工具是次要的。AI是工具吗?如果是工具,那么AI就是轮扁手中的斧头。似乎不是这个意思。
文博系讲师高维峰在《文物活化利用方式与途径创新》教会学生可以使用AI进行文创设计,那么这种创造力是学生的吗?有点含糊。或者这种创造力是AI的了?工具有创造力吗?重点在于人机协同能力,姑且这么说着,事实还是差点意思。

酒店运营与管理系教授孙健在《数字化工具赋能精准市场调研》明确了教师、学生、AI三者定位,分别是教师:演示与监督、学生:实操与转化、AI:辅助与支持,把AI在工具层面上拔高一截。当然,我们还没有到盖棺论定的时候。

以上是山东旅游职业学院35位教师的AI应用探索描述,成为这些老师学生一起学习AI应用,和产业一起起跑,怎么样。
又是一年招生季,如果你对旅游业感兴趣,可以咨询deepseek等AI平台,选择一个处于AI应用前沿的旅游业院校。
选择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不会落后一个时代,重要的是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招生代码:D8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