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焦点访谈丨跨国驰援 中国用“硬核救援”诠释大国担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22:04:00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中部发生强震。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就缅甸遭受地震灾害向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致慰问电。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向遇难者家属、受伤人员和灾区民众致以诚挚慰问。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愿向缅方提供需要的帮助,支持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派出各方力量支援缅甸。

这次震中距离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市大约20公里。在这次地震中,受灾较重的曼德勒省、实皆省、内比都等地大量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数百栋房屋损毁、倒塌,救援和医疗物资严重匮乏。

地震发生后,缅甸请求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和支持。中国政府获悉缅甸受灾后,迅速部署、高效行动,在地震发生24小时内,向缅甸派出3支救援队,并宣布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3月29日下午,应急管理部派出的中国救援队一行82人,携带20多吨救援装备和物资,从北京出发。由中国国家隧道救援昆明队和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医疗专家组成的中国云南医疗救援队一行37人,携带全功能生命探测仪、便携式卫星电话、无人机等救援设备从昆明出发。同一天,中国红十字会派出由15人组成的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携带医疗急救品、破拆工具、照明无人机等城市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在昆明集结。

中国救援队行动队队长 王现在当地的情况是所有的倒塌,基本上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叠饼式的、粉碎式的、下沉式的坍塌基本上都有。我们对整体安全是有评估的,在安全的条件下,我们希望能够营救出更多被困人员。

云南救援医疗队是第一支进入地震灾区的国际救援队,在震后18小时就抵达缅甸,在首都内比都开展救援。3月29日晚,救援队抵达救援现场后,在当地一家坍塌的医院废墟下探测到生命体征。

当时,建筑的一层全部被震垮,要施展救援,就要把老人从垮塌的墙体缝隙中抽离,救援环境非常复杂。在救援的过程中,救援医疗队一直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并通过当地救援队实时和老人进行沟通。

由于掩埋物较厚,救援人员从墙体另一侧的房间内破拆楼板,打出一条向下延伸的通道,协同清理障碍物,逐步清出一块一人宽的空间,最终得以将幸存者转移到担架上,抬出废墟。当地时间3月30日凌晨4点56分,经过近5个小时的救援,这名被困近40小时的老人成功获救。这是中国救援力量抵达缅甸地震灾区后,救出的第一名幸存者。

随着更多中国救援力量的抵达和搜救,更多被困者被救出。赴缅甸执行国际救援任务的中国救援队,在缅甸当地时间3月30日傍晚抵达受灾严重的曼德勒市后,立即展开救援。

中国救援队到达长城饭店救援现场后,首先用搜救犬进行位置探摸,确定幸存者被困位置,救援人员尝试进入内部进一步勘测。由于被困大楼底层出现粉碎性坍塌,营救难度极大。救援队在现场尝试多种救援方案后,最终决定从被困人员位置下方破拆进入,打通废墟出口,并用担架把受困人员成功抬了出来。

当地时间3月31日0点40分,经过救援队员5个多小时的持续作业,一名被困将近60小时的女性被成功救出,这也是中国救援队抵达曼德勒后搜救出的第一名幸存者。救援一刻不停,在救援出这名幸存者后,中国救援队又转往一栋公寓倒塌现场,与其他中国救援力量共同营救一名被困孕妇和她5岁的女儿。

当地时间3月31日5点37分,经过持续奋战,5岁女童被救援人员成功救出。40多分钟后,当地时间3月31日6点20分许,被困孕妇也被抬出废墟,这也是中国救援力量抵达受灾最重的曼德勒地区后救出的第三位幸存者。

与此同时,另一个救援现场天空公寓的救援还在进行。在这里,一名女孩告诉救援人员,她的姐姐被困在废墟里。救援人员根据女孩的描述,找到了她姐姐被困的位置。幸运的是她的姐姐意识清醒,能进行简单交流。

救援队员们一边想办法给被困女孩投进食物和水,一边制定方案开始救援。就在这段时间,余震不断发生。等余震平息,救援人员马上回到废墟继续营救幸存者。

据小女孩说,地震发生后,她和姐姐一起被困在废墟下,她身材较小,自己摸索到狭窄的通道爬了出来。救援人员找到女孩爬出来的通道,想办法进入内部接近被困者。

救援人员将通道拓宽后,将受困者转移上简易担架,随中国救援队参与救援的医生,立即给她输液,裹上保温毯。然后他们接力将这名女子抬了出来。

当地时间3月31日7点15分左右,这名29岁的女性被成功救出。目前,已有约400名中国地震专家、救援、医护人员在缅甸各地参与抗震救灾。截至当地时间4月1日8时,中方救援队共搜救出8名幸存者。中国和缅甸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两国人民胞波情谊深厚。在困难时刻,中国同缅甸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以实际行动诠释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缅甸社会福利与救济安置部重建司司长 敏登中方救援队是最早抵达的救援队伍。中方派来经验丰富的救援队,带来专业设备,充分体现了中缅友谊。

地震发生后,不止中国政府派出精锐力量支援缅甸,许多在缅生活的中国同胞也自发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到救灾行动当中来。

地震发生后,灾区急需汽油、柴油、饮用水、蚊帐、帐篷等物资。从3月29日开始,每天都有中国志愿者安排的救援车满载物资抵达灾区。尽管从仰光到曼德勒的道路有几十处被毁,但是志愿者已经基本摸清进入灾区的路线,可以在预期的时间内抵达灾区。

缅甸遭遇强震后,中国援缅地震救灾物资也陆续抵达。3月29日下午,11辆卡车装载抗震救灾物资驶入缅甸。这批物资包括大米、方便面、帐篷、床上用品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纱布绷带、抗生素等医药品。

3月31日中午,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物资也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这批救灾物资主要包括1200顶帐篷、8000条毛毯和4万余个急救包等。中方还将向缅方提供饮用水、方便食品等急需物资,正在抓紧组织,将于近日陆续运抵灾区。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从不眠不休在废墟中搜救生命的中国救援专家,到连夜从云南边境赶赴灾区运送物资的当地华人志愿者,无数行动证明,中国和缅甸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中国驰援缅甸的速度、力度与温度,诠释了中缅深厚的胞波情谊。在云南,受到缅甸强震影响的瑞丽民众也得到了妥善安置。命运与共、守望相助。我们相信,缅甸政府和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下,一定能团结一心,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编辑丨赵园 李腾飞

剪辑丨张文庆 郑昱

责任编辑:李承章

相关文章

  • 为什么说历史文脉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础?   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先民用城墙定义文明的高度;如今,雄安新区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未来之城,杭州城市大脑以算法优化人文生态……全球超80%的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于城市,最先进的生产力诞生于城市,人工智能在城市实验室里飞速迭代,城市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文明巨变的核心引擎。如何让历史文脉更有效地浸润城市生
  • 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首次在日本演讲 7月26日下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夏媛,在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讲台上端着外婆的照片,进行了一场牵动人心的演讲。这是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首次在日本土地上讲述祖辈亲历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时长30分钟的演讲中,夏媛讲述了外婆夏淑琴8岁那年遭遇的灭门劫难。当她讲到1
  • 聚焦2025交流周|2025中国—东盟区域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设与高水平开放分论坛举办 7月26日,2025中国—东盟区域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设与高水平开放分论坛在贵安新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举行。2025中国—东盟区域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设与高水平开放分论坛现场。本次论坛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指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贵州财经大学主办,汇聚了东盟国家教育部门代表、国内外高校专家学
  • 澳门学子探秘张掖七彩丹霞 “天地调色盘”惊呆众人!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在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有一片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丹霞”的土地——张掖七彩丹霞。7月24日下午,当“同心筑梦”2025年澳门青少年甘肃行的师生们踏入景区,扑面而来的是一条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5—10公里的“色带”,赤、橙、黄、绿、青、灰、白、黛,如同有
  • 东北大学6名学生意外坠落溺亡 7月23日,据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应急管理局消息,7月23日10时20分许,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经全力施救,6人被救出后,医护人员确认已溺亡。另有1名老师受伤。目前,属地党委政府、东北大学、中国黄金集
  • 印尼苏拉威西岛附近海域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60千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7月24日4时50分在印尼苏拉威西岛附近海域(北纬0.30度,东经122.05度)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60千米。来源:中国地震台网
  • 【中德哲学对话】郭齐勇:中国心学对世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中国心学不是空洞的、空泛的,它讲究一种面向现实民生的关切。”7月23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指导、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贵阳孔学堂2025避暑季研修活动“中国心学与世界”中德哲学对话在贵阳孔学堂开幕。武汉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郭齐勇在开幕式上说,中
  • 云南镇康:南伞口岸缅甸茶叶落地加工贸易稳定发展 李娜 摄7月21日,在位于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的南伞口岸,一辆辆满载缅甸茶叶的货车经边民互市125货场进境,经海关查验合格后,将被运往当地茶叶厂进一步加工,这是今年以来南伞口岸第126批落地加工的进口缅甸茶叶。茶叶落地加工,指在实行边民互市贸易地区建立加工厂,引导边民以互助、合作的方式与茶叶加工企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