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迷雾森林中的“世界铜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7:16:00    

文 | 万联万象

“铜价未来可达10万/吨”

在上海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唐菊兴发出了这样的呐喊。这背后,是近一年多以来,铜价以超越黄金的速度暴涨狂奔。

而全球铜业的王者,正是来自中国、充满传奇的王文银。

在整个行业都在高歌猛进之时,作为“国王”的王文银,正在经历着新的跌宕故事。这一次的考验,或将前所未有的难!

01 铜是我命

"铜就是我的命,我死了也要埋在铜矿里。"

带着这种偏执般的专注,从仓库保管员到建立铜业帝国,王文银用了22年时间。

出生于安徽潜山县一个贫困家庭的王文银,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商业天赋。据其同乡回忆,少年时代的王文银就经常从山里收购竹笋、木耳到县城贩卖,赚取学费。

这种敏锐的商业嗅觉,成为他日后成功的基石。

1993年,25岁的王文银怀揣400元南下深圳。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港资企业恒都电线厂当仓库管理员。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却成为他事业的转折点。当时工厂原料管理混乱,王文银仅用一个月就熟记了数千种物料的编码和位置,被破格提拔为物料控制总经理。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掌握原材料就等于掌握财富密码。

1995年,王文银创办深圳协威电线厂,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当时正值中国基建大发展时期,电缆需求激增。但真正让王文银崭露头角的,是他在行业危机中展现出的过人胆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铜价从每吨3000美元暴跌至1600美元。当同行纷纷收缩时,王文银却倾其所有收购设备和原材料。事后证明,这次豪赌让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此后,王文银将"危机入市"的策略发挥到极致。2003年非典期间,他再次抄底收购铜矿;2008年金融危机时,他大胆收购美国、欧洲的铜加工企业。最令人称道的是2015年铜价跌至六年低点时,正威逆势在刚果、赞比亚收购多座铜矿,这些资产如今已成为无价之宝。

至此,王文银以“手握10万亿矿产资源”的传奇,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铜业帝国”。

正威的商业模式极具特色。在上游,通过控股或参股方式在全球布局矿产资源,特别是在非洲刚果(金)的TFM铜钴矿,年产能超过50万吨;在中游,建立了从铜冶炼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在下游,则布局新能源、半导体等高端应用领域。这种全产业链模式让正威在行业内拥有极强的话语权。

值得一提的是,王文银在业内以"三不原则"著称:不上市、不贷款、不接受采访。这种特立独行的风格既为他蒙上神秘面纱,也埋下了日后危机的伏笔。

02 迷雾重重

正威集团看似稳固的铜业帝国,实则暗流涌动。

2022年初,一则不起眼的法院公告揭开了危机的序幕:正威旗下公司一笔3亿元的信托贷款逾期。这个在当时看来并不起眼的违约事件,如同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引发连锁反应。

深入分析发现,正威的危机根源在于其激进的扩张策略。虽然王文银对外宣称"不贷款",但实际上正威通过复杂的关联交易和影子银行融资维持扩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正威系企业的总负债超过2000亿元,其中短期债务占比高达60%。这种"短债长投"的模式在货币政策宽松时尚可维持,一旦流动性收紧,立即陷入困境。

多元化战略的失败是另一个关键因素。2015年后,正威大举进军房地产、金融、半导体等领域。在深圳投资建设的正威科技园,规划投资达500亿元;收购多家地方银行股权;甚至涉足手机制造。这些跨界投资不仅分散了资金和管理精力,更在行业调控来临时成为负担。

2023年成为危机的转折点。4月,正威旗下上市公司正威新材被ST;6月,王文银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9月,多家银行申请冻结正威资产;到25年,正威已失去对核心上市平台的控制权。

巧合的是,这些危机爆发之时,正是铜价突破历史新高之际。

03 柳暗花明

铜王的故事,注定不会这么谢幕。

就在王文银在资本市场陷入苦战之时,2024年的铜市却可谓风云激荡。5月,LME三个月期铜价格突破每吨1.1万美元,较2020年低点上涨近150%。

这种史无前例的涨势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国际矿业巨头资本开支不足,叠加智利、秘鲁等主产国的社会动荡。高盛最新报告预测,铜价可能在2025年达到1.5万美元/吨。

对王文银而言,这波超级行情无疑是绝处逢生的机会。正威手中掌握的铜资源价值随之水涨船高。仅以刚果TFM铜矿为例,按当前价格计算,该矿储量价值就超过300亿美元。更关键的是,长期供货合同带来的稳定现金流,为债务重组提供了谈判筹码。

市场消息显示,2024年以来,正威已启动"断臂求生"计划:出售非核心资产回血。3月,以28亿元转让深圳某商业地块;5月,退出两家地方银行股权。同时,王文银罕见地主动接触媒体,强调"正威主业非常健康"。这些动作被解读为重振市场信心的信号。

但翻身之路依然荆棘密布。首当其冲的是巨额债务压力。虽然铜价上涨改善了资产状况,但正威的负债结构问题依然突出。有分析师估算,仅2024年到期的各类债务就超过300亿元。其次是信任危机,多家金融机构已将正威列入谨慎合作名单。此外,国际矿业巨头的竞争也不容小觑,必和必拓、力拓等正加大在铜领域的布局。

王文银的应对策略显示出其老辣之处。他开始加快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如投资锂电铜箔、半导体封装材料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直抗拒上市的正威,近期传出考虑分拆部分资产IPO的消息。

业内专家指出,王文银能否翻身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铜价能否维持高位、资产处置进度、以及新的融资渠道能否打通。

中信建投金属分析师李明认为:"如果铜价保持在1万美元以上,正威有较大概率渡过危机。但要想重现昔日辉煌,必须进行彻底的商业模式改革。"

04 结语

王文银曾说:挣一个亿,给我一部电影的时间,就OK了。但现实给他的时间,却不多了。

王文银创建自己的铜业帝国,用了22年时间;而这次新能源革命,带来的铜业大周期可能持续10年以上,也重新给了他机遇。时间虽然很长,但对于已浮出水面的危机,王文银只能越短时间解决越好,用生死时速形容也不为过。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正如一位矿业大佬所说:"新时代的'铜王'不仅要会挖矿,更要懂资本、懂技术、懂可持续发展。"

可喜的是,王文银还有底牌。在新能源时代,他手握的铜矿资源价值凸显。瑞银估算,全球铜矿资源将在2030年前达到开采峰值,这意味着掌握资源的巨头将拥有长期优势。

王文银能否续写传奇,铜价风暴中他掌舵的正威这艘大船能否重新起航?时间将给出答案。

相关文章

  • 人民银行开展7893亿元逆回购和4000亿元MLF操作 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8018亿元 人民银行7月25日公告称,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7893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投标量与中标量均为7893亿元,操作利率为1.40%。此外,人民银行7月24日公告称,将于25日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4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为1年期。Choice数据显示,
  • 财联社债市早参7月24日| 连续遭股市 商品 资金面轮番施压 债市走弱;最新买卖债券数据出炉 债市要闻【商务部: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于7月27日至30日赴瑞典与美方举行经贸会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瑞典经贸会谈答记者问。有记者问:6月上旬,中美双方在英国伦敦举行经贸会谈,达成了伦敦框架。近期有消息称,中美双方很快将举行下一轮经贸会谈。请问商务部是否有最新消息? 答:经中美双方商定,中共中央
  • 各保险机构开通“绿色理赔通道” 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艳)受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影响,一些家庭、企业和农户遭受财产损失。据广东金融监管局统计数据,截至7月22日上午10时,广东(不含深圳)保险业累计接收报案8377件,估损金额2.11亿元。在广东金融监管局指导下,各保险机构按照“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的原则,开通“绿色理
  • 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商户代表致信经济日报编辑部 续写义乌市场辉煌篇章 经济日报编辑部:近日贵报刊发《之江向海》调研报道,浙江开放型经济展现出来的活力跃然纸上。义乌从小商品市场起家,40余载踏浪而行,而今发展为全国性、全球性、数字化市场,成为浙江开放强省的最好见证。这篇报道,引发了我们这些义乌市场变迁亲历者的深刻感悟和共鸣。从鸡毛换糖的原始贸易雏形,到如今联通全球的“世
  • 央媒看赛罕 | 人民网推介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打造“呼和浩特人自己的音乐季” 7月19日人民网推介《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打造“呼和浩特人自己的音乐季”》全文如下↓↓↓7月18日,2025赛罕区第四届小草音乐季活动正式启幕。本次小草音乐季系列活动由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委员会、赛罕区人民政府主办,赛罕区文体旅游广电局、赛罕区文投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据了解,本次活动为期三周,以推进北疆
  • 欧伦电气IPO遭11连问:财务内控不规范 产品单价全线下降 产能利用率不高仍要扩产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朱峰北交所官网显示,浙江欧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伦电气”)6月23日IPO申请获受理后,7月16日已接受首轮问询。欧伦电气拟在北交所上市,保荐机构为民生证券。北交所在问询函中抛出了11个问题,直指公司治理规范性、财务内控规范性、业绩增长持续性、存货大幅增长合理性及
  • 人形机器人板块爆发:业绩预喜资金涌入,商业化加速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7月14日,人形机器人板块表现活跃,万得人形机器人指数涨2.15%,步科股份、长盛轴承涨超11%,新时达、安乃达等多股涨停,主力资金加速流入,襄阳轴承获净买入4.95亿元。东方IC近期,人形机器人行业利好频出。7月8日,上纬新材公告称,智元机器人及其团队持股平台拟
  • 晨读|王小峰:只有流量,没有音乐 我曾经在《三联生活周刊》做过记者,同时还负责写一个音乐专栏。记得是2006年的某一天,我们主编朱伟提醒我:“那个音乐专栏你已经两期没写了。”我说:“在没有音乐的年代,还写音乐是可耻的。”当然,这是句玩笑。但我当时心里真的认为音乐已死。那时候最热闹的是选秀。我记得2011年英国乐评人西蒙·雷诺兹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