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上午11点,一辆满载着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的救援车辆抵达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的临时安置点。村党支部书记陈万凯忙着和救援队队员、村里的志愿者一起卸货、清点、签字接收。他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已经彻底不缺吃的了。”

出生于1988年的陈万凯,是一名退伍军人,现任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8月7日晚上,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人在20分钟内完成了疏散和撤离,确保上庄村在此次连续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中实现人员零失踪、零伤亡。
夜晚值守,洞察山洪险情
“山洪灾害发生的前三天,因为不断下雨,省市县各级部门一直在发预警信息,但是当时发的不是山洪预警,而是地质灾害预警。”陈万凯说,因为上庄村有4个地质灾害高发的风险点,为了确保全村安全,他一直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值守。

马坡乡上庄村的对面就是巍峨的马衔山,村落位于一个朝南的山坡上,135户村民们的房子由低到高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据记者目测,村委会所在地距离山脚靠近河岸的人家有大约500米的直线距离,沿着村里的公路走下去,大约有1公里的路程。
陈万凯回忆说,8月7日晚8时40分左右,他在村委会外的小广场上看到沿河的两座变压器先后起火,便开车前往事发地点查看,结果发现河水水势已经很大,一座通往河对岸的桥已完全被水淹没,村民在河边修建的一座水磨已经被彻底冲毁。
河水大涨,挨家挨户通知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水,就立即打电话通知全村4个地质灾害风险点周边的村民撤离。”陈万凯说。几分钟后,他又接到乡上的电话,指示要将全体村民撤离到地势较高的安全地带。放下电话,他马上通知村里沿河几个社的村民快速转移,村民们就近来到村里的地势较高的爱心广场、村委会和相对安全的菜库里。

此时,村里的电话信号开始变得很差,电话时断时续,陈万凯便开始挨家挨户通知。一位当晚参加了救援的村民志愿者告诉奔流新闻记者,当时的洪水有150米左右宽、浪头有4-5米高,水势非常吓人。
73岁的村民丁述金对记者讲述他和老伴的脱险经历。“当天因为干了一天活,比较累,就早早睡了,没想到洪水突然来了,院墙很快就被冲塌了。我和老伴被困在二楼,不敢下去。”这时候,陈万凯带着两名救援队员和村里的几名志愿者,蹚着齐腰的洪水来到他家,背起丁述金老两口,将他们转移到了村里的文化广场。
“第二天看到自己家的样子,还有河道里的巨石,越看越后怕,”丁述金老人说,“如果不是村支书带着人将我背出来,我和老伴肯定已经不在了,真的非常感谢我们这位热心的书记,是他的勇敢救了我们这些临河居住的人。”
危急时刻,救出一家三口
当时,村民张正栋80多岁的父母和他正读大二的女儿在家,由于撤离不及时,等到他们想走时,洪水已经齐腰深了。正在这时,陈万凯带着两名救援队员来了。当他们背着两位老人想走出大门时,发现门外的水已经差不多一人深,根本无法通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木椽,三人合力将后院墙推倒后撤离,因为后方的地势较高,水位相对较低,仅仅没过膝盖。在撤离的过程中,陈万凯忽然被一股急速而来水流冲倒,他急忙抓住了救援队员扔过来的绳子,并紧紧抱住跟前的一棵白杨树。等待这一波浪头过去后,他才顺利和救援队员会合,并最终将这一家老少三口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20分钟,他带领135户564人安全撤离
“我抱过的那棵树,现在已经被洪水冲走了,”陈万凯平静地说,“当时我们要是稍有耽搁,估计连人带树就都没了。”
当时也没觉得有多危险,满身泥污的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抓紧和村委会其他成员、各社社长一起清点人数,看看还有没有谁被落下了。“当天10时许,各社社长陆续回复说,人员已全部安全转移,这时我才放下了始终悬着的心”
奔流新闻记者8月10日在上庄村的临时安置点,见到了村民张正栋和他的妻子,此时他们和80多岁的父母、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在一起。

张正栋对记者说,当时他在邻村帮亲戚收菜,得知村里遭遇了洪灾,非常着急,就开着车往家里赶,但是回村的路已被冲毁,救援人员在危险地带设立了拦截点,不允许他们冒险进入危险区域。因为无法通过电话联系到家人,心急如焚的他,想通过另一条路回家,但是也没能成功。
等他回到村里,已经是第二天下午6时许,在村委会里的临时安置点见到了被平安转移的父母和女儿。“如果没有陈书记和志愿者们,我肯定见不到父母和女儿了,真的是太感谢他了。”张正东告诉记者。
面对记者的采访,陈万凯说,“幸亏我们转移得早,否则的话,临河的7户人家肯定就会房毁人亡了。”
从发现洪水到完成撤离,上庄村只用了短短20分钟,就成功将地质灾害点和河道边五个社135户564人全部转移到紧急避险点。在最危险的关头,将最后两户5人从被洪水包围的家里成功救出,陈万凯带领所有人,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文·图丨奔流新闻前方报道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