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7月10日闭幕
在尼山,对话世界文明
本报记者 李 波 肖家鑫

图①:尼山讲堂外景。王 超摄
图②:学者们在交流讨论。杨国庆摄
图③:学者们在听学术报告。杨国庆摄
图④: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式现场。本报记者 肖家鑫摄
图⑤:尼山旅游度假区鲁源村。宋大壮摄
图⑥:尼山旅游度假区鲁源村一角。宋大壮摄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尼山举办。本届论坛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为主题,下设“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成人之美”“文明视野下的家庭意义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等6个分议题。围绕大会主题和分议题,论坛举办了2场主旨演讲、4场高端对话、8场分组对话会,同时还举办7场平行论坛。本届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本届论坛参会嘉宾500余人,其中国际嘉宾近300人,包括外国政要和前政要、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知名专家学者,来自70多个国家。
从2010年至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经举办了11届。2010年9月,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济宁泗水圣源书院举办。自此,尝试用对话化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偏见与误解,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成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坚持的价值理念。
提起尼山,你会想到什么?不少人会想到孔子,因为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对于从事比较哲学与儒学研究的美国夏威夷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安乐哲来说,他眼中的尼山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全球学者共同探讨文明价值的地方,因为尼山有一个重要的交流互鉴平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从首届聚焦“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到第三届论道“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从第五届在“同命同运 相融相通——文明的相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探讨责任与担当,到去年共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始终紧扣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不同文明搭建对话交流平台,不同文明也在尼山留下交流互鉴的珍贵印记。
“在全球不确定性笼罩下,促进对话、推动交流互鉴、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我认为,这样的对话倡议恰逢其时,也至关重要。”出席本届论坛开幕式的马尔代夫副总统侯赛因·穆罕默德·拉提夫表示。
“论坛主题启示我们:现代化绝非忘记历史,恰恰相反,能否负责任地实现现代化,这依赖于我们能否铭记本源——明辨自身是谁、从何而来、以何种价值走向未来。”柬埔寨王国国务大臣陈乐提在开幕式致辞中说。
在山东大学教授、韩国首尔大学终身教授金光亿看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选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作为主题,已经道出对待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应有的共识与态度。“各美其美”指的是每一个国家、民族或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人们应该承认并尊重每一种文化。“美美与共”是指每个文化虽然不同,但能够互相承认、共存,是一种能实现互相尊敬、平等交流的状态。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国承彦说,这一主题通俗易懂、全面深刻地呈现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仁爱”“大同社会”等价值观念,是儒家思想在现代语境下的具象化表达。同时,这一主题也体现了一种处理国际关系与文明关系的鲜明态度,即反对“单边主义”“利己主义”,倡导互相尊重、合作共赢,在全球现代化道路上成就他人的美好、实现共同的美好,更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本届论坛还突出学术性、思想性、国际性,举办38场学术活动,其中主论坛16场,平行论坛22场。来自世界各地的4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其中,国外专家学者220余名、国内专家学者180余名。超过230名学者在38场学术活动中演讲和对话。论坛学术活动增加了高端访谈、高端对话、分组对话等互动形式,以更好实现与会者的互动交流。
为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本届论坛邀请国内外主流媒体记者现场报道,同时邀请外国主流媒体记者和自媒体人实地采访,切身感受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和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举办多场“尼山杏坛”,由知名专家学者现场演讲,同步制作多语种视频节目。配合本届论坛,孔子博物馆还联合故宫博物院举办“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让更多人感受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远影响。
《人民日报》(2025年7月11日 11版)
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东岳客(ID:rmrbssd),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