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西网友@阿花 发布视频感叹:“山西的天气好神奇!它完全是跟着二十四节气走的,立秋一到立马凉快!”
一时之间,不少外地ip纷纷表示:“我们这边还是好热!”

而山西网友则表示:“山西都要盖厚被子了!”“有没有一种可能,24节气的源头就是山西!”

山西入秋
为啥如此“快、准、狠”?
从立秋到现在已有半个多月,全国各地还在“秋老虎”的攻势中闷热难耐,但山西早已在一场场的秋雨中独享清凉。



“24节气为啥在山西如此精准?”那当然是因为——最早的观象台,就在山西。
2003年考古人员在山西省南部的襄汾县陶寺乡,发现了一处只剩下13块呈半圆形排列的夯土基址遗迹,它们“墙不像墙,路不是路”,总面积足足有1740平米。
这到底是什么地方?这些柱子究竟起什么用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令人摸不着头脑。
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求证、模拟观测,考古专家和天文学家初步证实,这是一处“古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特定的观测点和三层夯土台基三部分组成,是陶寺先民的“天文观测站”。

就凭几根石柱,陶寺观象台就能区分年时、判断节气了吗?
站在观测台向东望去,隐约可以看见塔儿山,那是太阳初升的方向。4000年前,陶寺先民站在观测点上,通过夯土柱间12道缝隙观测日出方位、捕捉星辰轨迹,便可精准划分20个节令。
当日出的阳光从观象台东2号柱缝照射到观测点上,观测点、观测缝与太阳连成一线,即为冬至;当在东12号缝看到日出,则为夏至;在第7个缝看到日出,便是春分或秋分。

陶寺观象台对应节气示意图
图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陶寺人制定的历法,是当时世界已知最缜密的太阳历法,代表着当时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今天中国24节气的直接源头。

每逢重要节气,人们聚集于此,观看观测缝中射出的第一缕阳光
除了观象台,陶寺中期王族墓还出土了圭尺与早期贵族墓中的立表,合称“圭表”。
4000多年前,陶寺先民通过记录垂直于地面的立杆影长,与观象台一同确保天文历法的准确度。夏至日,北半球照射角度最高日影最短,冬至反之;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影子也是地上标尺的一半。

如果说,陶寺遗址观象台说明先民们在那时已经有了“大时间”的概念。那么,陶寺中期王墓中“沙漏”的出土,则说明先民们也已经有了“小时间”的概念。
在出土圭尺的墓中,东北壁龛内有一个大漆箱,里面有5件漆木漏斗形器,形状、大小尺寸一致,复原模型与今天仍然在用的沙漏很像。考古人员用3D打印技术等比例制成沙漏,经过上百次的实验分析,每一漏的标准时间为14.4分钟,100漏正好是一昼夜24小时的1440分钟。

4000年前,没有钟表,也没有日历,山西晋南一带的陶寺先民却已经能管理时间、判断节气、制定历法,初步形成了一套年、月、日、时的完整计时系统。
这也难怪山西的春夏秋冬,都来得如此准时!
四季分明的山西,谁懂啊?
如果说陶寺观象台是山西人与天地时序对话的古老智慧,那么今天,这表里山河严格遵循着自然的节律,上演着毫不含糊、棱角分明的四季交响曲,便是这场跨越四千年对话的生动回响。
对于山西人而言,山西的四季分明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你可以在不同的季节,看到截然不同的山西美景。
春日,百花齐放,青山连绵,树木苍翠。空气里都散发春天的味道,目光所及的新绿充斥着热烈的生命力!你可以在迎泽公园、森林公园沉浸于沁人绿意,也可以去玉泉山、桃花沟或常家庄园,奔赴一场绚烂的春花之约~

图源:尖草坪发布
夏日,山西是名副其实的避暑好去处!八泉峡、五台山、芦芽山、王莽岭……无论是深峡幽谷里的沁凉流水,还是高山云端的辽阔草甸,每一处都能为你洗去燥热,让身心来一次清凉的“畅饮”~

图源: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
秋日,是山西最绚烂的季节。天高云淡,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龙山、崛围山、太山一带枫叶如火,将山林染上了层层叠叠的暖色调,如同一幅幅精心绘制的油画;

图源:龙山石窟博物馆
冬天,是看古建最好的季节。雪花纷飞,古寺、城墙、长城更显庄重恢弘,时间的痕迹在雪的映衬下愈发清晰,身处其中竟有一种穿越千年的感觉。


图源:小红书@田tian(太原古县城、太原双塔寺)
这种不拖泥带水的季节更替,让山西的四季具有一种果断而清晰的美学特征。每一个季节都个性鲜明,绝不暧昧,也绝不含糊。

所以,依小编看,山西的天气,从来不只是天气——那是四千年前陶寺先民立于观象台前,用第一缕晨光划定的时间刻度;更是这片土地与天空之间,一场持续了四千年的温柔对话。
四季轮回,当秋风再次如约而至,当全国各地仍在“秋老虎”的余威中模糊着夏秋的界限,山西却像一位守时的老友,清风送爽、凉热分明,从不拖沓。而在秋风里,我们仿佛仍能听见,四千年前陶寺观象台上,那些仰望晨光、测量天宇的呼吸,沉稳而准确,测量着天地节律。
若你也想感受这份穿越时空的“准时”浪漫,记得来山西走走。这里的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值得你细细体会。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