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寅《秋风纨扇图》中的扇子,接近方形。
端午赠扇,寓意“动清风,以增美德”
端午赠扇的习俗始于唐初,但载入史籍的赠扇行为早在东晋就有记录。《晋书·袁宏传》载,才子袁宏出任东阳郡守时,谢安送给他一把扇子,袁宏回答:“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意思是他将实施仁政,安抚百姓。这一行为象征着君子之风,好友之间才会互赠扇子,表达心意。
大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五月初五,太宗李世民在两柄扇子上亲题书法,分别送给大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李世民书法功夫了得,扇面上的字迹笔势惊绝,寓意“动清风,以增美德”。端午赠扇的习俗也由此蔓延开来。
在李世民之后,端午赠扇逐渐成为唐代的宫廷礼仪,同时也在民间流行。
唐《云仙杂记》云:“洛阳人家,端午赠遗辟瘟扇。”五月是传统意义上的恶月,百虫肆虐,百病丛生,百姓之间端午赠扇,目的之一是避免瘟疫。唐代敦煌文书《端午日贺扇》一文中,也有端午赠扇的记录。
到了宋代,端午赠扇在宫中形成制度。
北宋初,赵光义还是晋王之时,端午节曾送团扇给御史中丞刘温叟;当赵光义登基成为宋太宗后,于淳化三年(992年)端午节,赐近臣御书扇。《岁时广记》载,宋仁宗会在端午节赐近臣御书“飞白扇”。

赵佶《听琴图》(局部)中的蔡京,手持椭圆形团扇。
到了南宋,端午那天,皇室会赐扇给宫廷内眷、宰执、亲王,这类扇子大致分工艺扇、御书扇和画扇三类,最受宠者能得到四把团扇,其中工艺扇和画扇各两把,尤以“御书葵榴画扇”最为珍贵,扇上一面有皇帝亲题的书法,另一面是宫廷画师的画,画的多为蜀葵、石榴花、萱花、菖蒲、艾叶、栀子花等当季植物,不但美,还有辟邪祛病的寓意。
乾道七年(1171年),宋孝宗赐御书扇子给丞相周必大,周必大写诗感谢:“皇恩隆宰辅,赐扇御书诗。”
所谓上行下效,南宋时期的官员文人、市井百姓,也都乐于在端午节馈赠亲友扇子作为礼物,并随手在扇面题字或画上时令花卉。
无论男女,宋人使用的扇子多为团扇,呈圆形或椭圆形。比如宋徽宗赵佶《听琴图》中的蔡京,左手拿的便是团扇。
北宋末期,折扇从日本和朝鲜半岛传入中国。不过直到15世纪的明代,它才开始在中国盛行。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唐寅等明代才子出场时,常以手持折扇的形象示人,是有一定依据的。
从那时起,男女手中的扇子也有了“分工”。折扇成为男性的身份标志,团扇则越来越局限于被女性群体使用,同时团扇也逐渐向方形接近,比如唐寅《秋风纨扇图》中仕女的扇子,即是如此。
这种变化之下,越来越“世俗化”的扇子以及画扇的行为,与端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赠扇也在端午节的习俗中渐渐淡出。

传林椿《枇杷山鸟图》。
在扇面书写和绘画,是中国艺术的创意
扇子有了使用功能、象征意义以及社交用途,在扇面上书写和绘画也就顺理成章。
南宋初年邓椿的《画继》一书中,记载了北宋画家刘宗道画“照盆孩儿”的轶事,称其“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刘宗道想到一个题材,就连画几百件,以防他人“克隆”。
有学者认为,这个画扇的行为与宋代的端午节有关,也表明当时市场对扇面绘画已有较大的需求。
刘宗道的故事仅见于文献,如今保存下来的宋画中,仍有不少反映端午的团扇画作品。
比如传为南宋林椿所画的《枇杷山鸟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江南五月,正是枇杷成熟的季节,果实在阳光照射下分外诱人,一只小鸟翘尾引颈栖于枝上,它被枇杷的香味吸引,却发现有一只蚂蚁爬了上来,于是定睛端详,神情极为生动。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对果、鸟、虫、叶的形象作了逼真描绘,不仅鸟儿神态可爱,蚂蚁的头尾足须也都清晰可见,充分彰显了宋代工笔花鸟画精湛的艺术水准。
据宁波鸟类动物专家张海华考证,此鸟名为暗绿绣眼鸟,简称“绣眼”,宁波地区常能见到。张海华认为,相比于枇杷,这只蚂蚁对绣眼的诱惑力更大,因为绣眼不吃枇杷,它的“粮食”是枇杷树上的虫子。画中,它那细长尖利的喙,对准了这只蚂蚁。
另外也证明,此图画的是江南一景。

仇英摹宋人《浴婴图》。
上海博物馆的一幅团扇画——明代仇英摹宋人《浴婴图》,则精确还原了宋代的生活场景。宋画原藏在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的天籁阁,仇英客居项家期间临摹了此图,描绘的是一个庭院里,有精致的太湖石和红漆栏杆,有圆圆的澡盆,还有几种反映时令的花草植物。画面下部有一丛红色萱草花,上部芭蕉后面种着一棵石榴树,火红的石榴花正在绽放,与萱草花两相映照。

宋《端午戏婴图》。

宋《浴婴仕女图》团扇画。
画中有两女子各带一个男婴,其中一个正给盆中的孩子洗浴。据考证,但凡表现宋代“浴婴图”的画面,一般被认为是与端午节的“沐浴兰汤”风俗有关。仇英此图中画入的萱草花,历来有母爱之寓意,女子浴婴,或许传达了对母爱的颂扬。
此外,美国的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有一件《端午戏婴图》(又称《狸奴婴戏图》,作者已不可考),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则有《浴婴仕女图》团扇画,都是以端午节和婴儿为主题的作品,或嬉戏,或沐浴,均为典型的宋代风格,不仅描绘细腻,而且极富天趣,有浓厚的世俗生活气息。
作为时令的端午和作为雅玩的扇子,两者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如今,端午赠扇的习俗又流行起来,那么,这个端午,你会画扇还是赠扇呢?
记者 楼世宇 编辑 刘挺